經典人物 1 瑞秋卡森捍衛自然 力阻春天變寂靜

文/楊慧莉 |2018.01.06
979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每個時代都有高瞻遠矚、洞悉時事的先驅人物,他們多半「知」道且「行」道,因突破現狀而改寫時代腳本,成為文明演進的重要推手。這些洞見觀瞻之人往往在多年後仍繼續發揮影響力,成為後生晚輩師法的經典人物。為了感念他們對世人的貢獻,即日起推出經典人物系列,首度登場的是環保先鋒瑞秋.卡森,因她的真知灼見和行動力,全球環保意識和運動得以開啟。

生命軌跡
從鄉村女到環保先驅


瑞秋.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 1907-1964)出生於美國賓州斯普林代爾鄉鎮。父親創業,卻屢屢失敗;母親為充滿理想的長老教會牧師之女。由於生處工業時代,瑞秋住家不遠處有間膠水廠,從她的房間窗戶常能看到工廠冒出足以危害馬匹健康的黑煙。毒煙、馬糞製成的肥料,使得空氣汙濁,再加上附近沼澤地孳生的蚊子,讓一千多位鄉民不願於傍晚坐在門廊。

深受母親的影響

時代的氛圍讓許多人到工廠做事,瑞秋的姐姐也在煤工廠輪班,於是母親寄望她能接受高等教育,遠離沒發展的鄉下。

此外,母親也把對自然的熱愛傳給瑞秋,讓她於大學和研究所時先後鑽研於海洋生態學和動物學系,但在拿到碩士學位後,為了要養家而放棄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

經濟大蕭條時期,卡森一家人過得更拮据,只好遠走他鄉。她先是受雇於美國漁業管理局,為旗下電台廣播撰寫文章,同時幫《巴爾的摩太陽報》寫自然史方面的專欄文以增加收入。

一九三六年起,瑞秋以科學家和編輯身分服務於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在十五年的職場生涯裡,晉升為該公部門出版部的總編輯。

自然書寫立名聲

之後,瑞秋撰寫了許多自然保護類的小冊子,並編纂科學性的文章,閒暇時把她在政府單位的研究寫成散文,發表於報章雜誌,最後集結成書,成為《海風下》(Under the Sea-Wind)。後來,她又出版了《我們周圍的海洋》(The Sea Around Us),這部作品不僅連續八十六周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還獲頒《讀者文摘》的自然圖書獎,並使瑞秋獲得兩個榮譽博士學位。

爾後經濟漸有保障的瑞秋辭去工作,專事寫作,於一九五五年出版第三部作品《海洋的邊緣》(The Edge of the Sea)。這三本書儼然是海洋研究的三部曲,讓瑞秋漸漸以自然學家和科學作家見稱。在這些書裡,作家用了簡單、時而感性的語調描繪海洋的一切,讓讀者從龐大不可見事物的內部運作中體會深層的道理。

她也寫了多篇教導世人如何挖掘大自然之美的文章,如〈幫孩子探索新事物〉(Help Your Child to Wonder),還打算出版一本自然生態專書。她所有的書寫裡都隱含了這樣的看法:人類不過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類卻想插手改變,也常因此而回不了頭。

轉移焦點重環保

不過,瑞秋最為人所稱道的作品並非以上任何一本海洋專書,而是她的警世之作《寂靜的春天》(後簡稱《寂靜》)。

一九五七年稍早,她的外甥女過世,留下一個五歲的男孩。為了撫養孩子並照顧年邁的母親,她搬到馬里蘭州的一處鄉村宅院,也就在此時她的專業焦點轉向環境保護。

當時,麻州有位鳥類保護區的管理員發現保護區內的鳥類瀕臨滅絕,原因出在二次大戰後美國大量使用DDT(殺蟲劑),於是寫信給瑞秋,希望她能善用自己在科學界的威望,介入影響政府調查殺蟲劑濫用的問題。

瑞秋本想透過雜誌報導,提醒大眾有關工業化毒的危害,可惜出版界不買單,於是決定寫書。往後四年,她透過生物學家、化學家、病理學家和昆蟲學家的協助,掌握了殺蟲劑等化學藥劑濫用後造成野生生物大量死亡的證據,接著便用生動而文學性的文體寫出了《寂靜》,期間不幸罹患乳腺癌。

警世作掀環保熱

《寂靜》於一九六二年出版,拜《紐約時報》連載之賜,一上市即成搶手貨,不僅是美國「每月讀書會」選書,瑞秋也因此上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性節目,成為受訪來賓。當時,出版社和《紐約時報》已遭殺蟲劑廠商威脅提告。瑞秋更遭到「老姑婆」、「歇斯底里的女人」、「搞破壞的共產黨員」等汙名化的人身攻擊。當她現身節目中侃侃而談她的研究發現時,所有的攻擊不攻自破,只是她當時已病得很重,錄製時還得用手托著頭,一度讓主持人擔心瑞秋無法看到節目播出。

儘管作品和個人遭到化學製藥公司的強烈反彈和打壓,瑞秋卻得到許多有力的支持,包括時任總統甘迺迪,因此促成政府展開殺蟲劑的使用調查,進而改變國家農藥政策,於一九七二年全面禁止生產和使用各種殺蟲劑。

此外,《寂靜》也激發美國環保運動意識,催生了美國環境保護署。在美國化廠開始向國外轉移,《寂靜》的理念也跟著向外傳播,讓他國也因意識到殺蟲劑的毒害而紛紛關閉工廠。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道格拉斯(William Douglas) 因《寂靜》所引發的環保效應而指稱此書為「本世紀對人類最重要的編年史」。

一九六三年六月四日,歷經乳房切除術的瑞秋,顫顫巍巍的走向參議院調查委員會的作證席。她當時因掉髮禿頭而戴上棕色假髮,這也是她最後一次的公眾露面。隔年,她因不敵病魔而辭世,享年五十六歲。一九八○年美國政府追授她美國對普通公民的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

自然觀點
保護生態即護衛子孫


美國參議員葛魯林(Senator Ernest Gruening)曾以「人類史上每過一陣子就有一本深刻改變歷史進程的書」嘉許《寂靜》的影響力。

事實上,半個多世紀過去,全球銷售量達兩百多萬本的《寂靜》確實是自十九世紀梭羅的《湖濱散記》後對環保運動影響最深遠的作品。

有感書寫抒灼見

《寂靜》有如一則寓言,描述了一個位居美國中心的城鎮,這裡原本鄉民與周遭的生物和諧共處,欣欣向榮,但有一天突然一片荒蕪,「不是有人施了巫術,也非因敵人攻擊而讓所有新生命歸於沉寂,而是人類咎由自取」。

瑞秋將讀者群設立為家庭主婦,她們常打開後門就能發現被殺蟲劑毒害的知更鳥、松鼠等。她在《寂靜》中描述松鼠嘴裡含土垂死前的痛苦模樣,然後反問讀者:「我們如默許小動物遭毒死,是否有失人道?」

不僅如此,瑞秋善用譬喻吸引注意力。當時,讀者對輻射聞之色變,於是她就寫著:「輻射會導致基因突變,我們對此後果避之唯恐不及,那麼怎能對散播在環境中也能造成基因突變的化學物無感呢?」

在書中,瑞秋聲稱,一旦殺蟲劑進入生物圈,不僅殺了蟲子,還造成食物鏈的破壞,威脅鳥類和魚類的生存,最後讓孩子生病。她在作證時說,「由於我們的疏忽和毀滅性行為,已經影響整個地球生態,結果反倒害了我們自身的生存權益。」

喚起行動第一人

其實,瑞秋有關生態破壞的研究發現並非新穎,科學界早已知悉,只是她是第一位做出深遠結論的人,也藉此以一個科學家公民身分催生了環保革命。瑞秋之後,環境議題也日受重視,且變得愈來愈迫切。幾位如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環保有力人士儘管有助形塑我們對全球暖化的看法,卻沒有哪位能像瑞秋激發政府拿出有效的具體行動。

不過,《寂靜》絕不僅止於探討濫用殺蟲劑的後果。對瑞秋而言,科技創新極易對自然系統造成無可挽回的破壞。當大家開始覺得有些不對勁時,瑞秋卻是第一位對現代化提出質疑的人。

分歧的正反評價

然而,瑞秋的努力並非人人肯定。在當時,業者提出相左論調,認為若非殺蟲劑,美國早就慘遭蟲害,無法生產出足以餵飽全美人口的食物了。

五十年後,批評瑞秋的聲浪仍未止息。反對者將數以百萬非洲小孩因瘧疾而死的責任歸咎於她。有個單位則暗示說:「今天,全球幾百萬人在瘧疾中受苦受難,就是因為有個人亂按警報器。」

即便如此,瑞秋的科學仍可信度極高,也充滿了展望。致力於環境健康分析的柯本博士(Dr. Theo Colborn)在出版關於內分泌干擾研究的書《遭竊的未來》(Our Stolen Future)後,就感嘆的表示,要是瑞秋今天仍活著,我們可能在兩個世代前就能發現內分泌干擾現象了。

無論如何,儘管曾遭危言聳聽的指控,但瑞秋最終仍勇敢的站出來,提醒世人「人類只是自然界脆弱的一環,一旦生態失衡,人類也將備嘗苦果」。

影響發酵
激發後代行動保護力


今天多虧殺蟲劑的禁令及其他諸多保育努力,禿鷹的數量在四十年後擴增了二十倍,有近一萬對的禿鷹現棲息在全美四十八州內,堪稱成果豐碩,聯邦政府於是在二○○七年將禿鷹移出瀕臨絕種動物保護名單。

這都要拜《寂靜》之賜,若非如此,不僅禿鷹,其他的鳥禽也將在美國本土銷聲匿跡,屆時,春天可就真的要寂靜不已了。

鼓舞新生代護地球

除了生態逐漸恢復平衡,瑞秋對世人的影響也在發酵中。舉例而言,兩位斯普林代爾鎮的鄉民代表一千五百戶居民,於二○一二年向法院提告當地燃煤廠排放廢氣危害居民健康。其中原告貝爾(Kritstie Bell)表示深受《寂靜》啟發,「瑞秋影響深遠,讓母親們為了捍衛家人的健康挺身而出對抗工業汙染」。

由於這種人身傷害的訴訟不易取得具體的身體損害事證,最後往往淪為財物賠償。對此,有人提出批評,但貝爾覺得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再也無法坐在門廊上,因為不知道工廠會飄出什麼有害毒物」。

事實上,一百年前當瑞秋還是小女孩時也面對相同困境,也因而形塑了她的世界觀。不同於過去的是,當如貝爾的後輩晚生說出「當大自然的機制被打亂了,全民就遭殃」的話語時,證明瑞秋「生命一體」的識見已鼓舞新世代憤而起身,去保護地球環境和居住其中的所有生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