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 最佳生活模式

羅智華 |2017.12.17
767觀看次
字級
星雲大師致贈墨寶「佛」字予諸位學者。 圖/人間社記者林靖敏
人間佛教座談會的與會學者,在佛館合影。 圖/記者邱麗月

【記者羅智華大樹報導】第五屆人間佛教座談會昨天以「人間佛教的共識與開放」為主題,邀請四位學者分別從佛陀教法思想、澳洲人間佛教傳播、人間佛教的空間展開、人間佛教研究新視角等面向來分析,引領大家對佛教真義有更深入思考,更激盪出許多精采火花、場面熱烈。

座談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擔任主持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程恭讓、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四川大學佛教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段玉明、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李向平擔任主講人。

現代道場 大眾沉殿心靈

程恭讓以〈佛陀教法思想之根本宗旨是現法樂、後世樂、究竟樂之辯證統一〉為題談到,從《雜阿含經》可以看到佛陀時期的教法與思想,從本質上來看,佛陀思想可說是為眾生、為人類探求幸福之道的學問,佛陀說法時往往會考慮眾生根性,不會一開始就要眾生去領悟苦集滅道,因此佛陀所說的原始佛教,就是人間佛教的真理。

「在澳洲的華人都聽過佛光山、到過南天寺,由此可知星雲大師早已體現『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弘法願景」,今年初前往澳、紐佛光山道場考察的李利安以〈澳洲人間佛教的輝煌成就〉來闡述佛法傳播,談到澳洲南天寺透過佛教生活化對海外華人的心靈安頓,起了巨大作用,很多華人告訴他,他們之所以一直待在澳洲,就是因為有南天寺、有佛光山。

如同大師所說「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李利安說,在澳洲,他親眼看到佛光山僧眾是如何將佛教與生活接軌,讓他深刻體會到人間佛教的扎根與實踐。

段玉明以「人間佛教的空間展開—以佛光山建設為例」為題來談宗教道場建設。他特別在會場播放佛光山建築鳥瞰圖讓大家了解星雲大師如何透過「僧寶」總本山、「佛寶」佛陀紀念館、「法寶」藏經樓的寺院建設來體現弘法真諦,讓寺院建設成為大眾沉澱心靈、修習佛法的場域。段玉明認為,佛光山的道場建設不只為未來的佛教寺院建設開創了新局、更打造人間佛教道場新模範。

對此,陳劍鍠也提到,曾聽法師說過,佛光山建設有一個特點就是從「人的需求」來設計,像佛館興建時,勘查工程的星雲大師特別提醒建築團隊,要規畫足夠淨房數量,以免民眾為如廁大排長龍、造成不便,由此可知佛光山處處為人設想的理念。

自覺服務 社會行動方式

以〈社會理性:人間佛教研究的新視角〉發表主題的李向平則談到,人間佛教或佛教與人間社會的關係,可梳理出信仰、宗教、社會、經濟等四大範疇,對中國人而言,佛教是一種新型社會組織與社會行動模式,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佛教也逐漸形成一套自我覺悟、服務及彼此協調的社會行動方式。他並以佛光山弘法為例,談到星雲大師宣揚的佛教真諦,讓佛法被具體實踐,更融入日常裡,使人間佛教成為大眾最佳的生活模式與信仰依歸。

最後,妙凡法師以會場中央的星雲大師墨寶「禪」字為例回應論述,他表示曾有弟子向大師請假要進禪堂,大師告訴弟子「只要心中有佛,處處皆禪堂,無需特別請假進禪堂」,呼應大師所說,「禪」是源自於生活的覺悟,而人間佛教本身就是實踐於世間的生活化佛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