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的歌】馬友友的琴音

文/曹郁美 |2017.12.14
2461觀看次
字級
大提琴家馬友友一向有觀眾緣,他那端正的外型、可掬的笑容、有禮的態度給人好感。尤其是拉琴的神情,有時蹙眉、有時閉眼、有時奮力、有時輕柔,甚是迷人。有人因此打趣:觀眾究竟是在聽琴音,還是瞻仰他的丰采?應說兼而有之吧。資料照片

文/曹郁美

大提琴家馬友友一向有觀眾緣,他那端正的外型、可掬的笑容、有禮的態度給人好感。尤其是拉琴的神情,有時蹙眉、有時閉眼、有時奮力、有時輕柔,甚是迷人。有人因此打趣:觀眾究竟是在聽琴音,還是瞻仰他的丰采?應說兼而有之吧。

馬友友的祖籍是中國浙江,爺爺是地主,父親馬孝駿為音樂教授、作曲家、指揮家,母親盧雅文則是聲樂家。家世好、環境優,這個孩子出生於法國、成長於紐約,雖然身處西方世界,但內在流露亞洲血統。

小友友四歲開始學鋼琴與大提琴,青年時期他進入茱莉亞學院,在大提琴家雷奧納多.羅斯(Leonard Rose)門下學習。讀了七年之後,雖然成績名列前茅,他毅然退學轉往哈佛大學就讀人類學,一九九一年取得博士學位;雖是如此,他的琴藝從未鬆懈,演出不斷讓他聲譽鵲起。目前他擁有美滿的家庭,一家人定居紐約。

馬友友渾身充滿藝術氣息,甚受台灣樂迷喜愛。猶記二○○九年時,馬英九、馬友友在板橋的林家花園舉辦了「雙馬對談」,讓人印象深刻。然而在馬、蔡後來的總統之戰時,「馬友友」三字被綠營塑造成負面名詞,意思是「馬英九身邊的友人」,包括財團、企業主與富人。馬友友無端捲入政治風波,相信他心裡不好受。

大提琴是弓弦樂器,十六世紀由一位義大利人安德雷亞.阿馬蒂製造,被譽為「最接近人聲的樂器」。在樂團中它大部分擔任低音和聲伴奏,以豐富音樂效果,但是它單獨演奏時呈現的低鳴與低迴,也很能起共鳴。古典樂曲中,巴洛克時期的約翰.巴哈所寫的《大提琴組曲》尤其知名,而國樂樂器缺少中低音,常以大提琴作為低音弦樂聲部。雖然後來發明拉阮、革胡等低音樂器取代它,效果皆不如大提琴。

馬友友受過嚴謹的大提琴教育,琴藝精湛自不必說,他的演奏會票房、CD銷售成績皆可觀。許多人表示聽他的演奏讓人覺得舒服、沒有壓力,更因此認識了大提琴的美妙。

一九九八年馬友友啟動「絲路計畫」(Silkroad Project),在他的號召下舉凡絲路沿線如威尼斯、伊斯坦堡、中亞、中國、蒙古、韓國的音樂家,提出了他們的音樂創作與演奏,在世界各地表演,並出版CD、紀錄片等,是一項跨地域、跨國界的計畫,深受認同與歡迎。例如中國西安的趙季平創作了〈關山月──絲綢之路寫意〉、作曲家兼鋼琴家的法蘭茲.阿里.薩德創作了〈哈比爾風格〉,還有〈阿拉伯華爾滋〉等曲,多國樂器與大、小提琴共舞,都讓人耳目一新。本音樂會當然沒有遺漏台灣,以二○○四年六月在台中中山堂的演出來說,票券三天即售罄,還開放戶外轉播以饗向隅者。

為何要啟動這個計畫?馬友友說:「當我們與這些不熟悉的音樂互動時,我們所接觸到的聲音並非僅是屬於某個族群,而是超國界的聲音。」馬友友曾獲十八次葛萊美音樂大獎,其中包括兩張絲路專輯:《快樂》與《歌詠鄉愁》,肯定了他「以音樂超越國界」的理念。

此外,馬友友代表了「跨界古典」的類型,例如他的《阿帕拉契之旅》(Appalachian Journey)專輯,以琴音描繪美國風情,《探戈靈魂》(Soul of the Tango)專輯則釋放了拉丁的狂放與市井的欣喜。馬友友橫跨古典與通俗,把大提琴推向更廣的世界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