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88 社會運動家郭貝特的溫柔改革

楊慧莉 |2017.12.09
2247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人類因為自私、貪婪、偏執而衍生出層出不窮的社會、環境問題,古今中外皆然。面對不公不義,有人路見不平,挺身而出,成為社會運動人士。投入社會運動,往往需要拋頭露面,走入人群,此舉卻是靦腆而喜歡獨處的內向者所不擅長的。但凡事總能山不轉人轉,內向的英國女孩郭貝特即為箇中好手。她用另類行動證明,誰說從事社會運動一定得大聲疾呼?有時,無聲更勝有聲!

自覺之旅
內向者的行動心聲


莎拉.郭貝特(Sarah Corbett)出生和成長於上個世紀八零年代的利物浦西埃弗頓,父親為牧師,母親為地方委員。

二○○九年,她創辦了社會企業「集體工藝」(Craftivist Collective),目的在藉由工藝技巧,讓人們以一種安靜而非對立的方式參與社會正義問題的討論。之所以成立此深具社會意識的公益組織,與她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意識有關。

早發的政治意識

由於成長時期歷經柴契爾夫人主政時代的紛紛擾擾,郭貝特從小就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因為親眼目睹了許多聰明、有創意而又勤奮的人卻無法發揮潛力,有些人甚至因被貼上太多標籤,而受困於社會結構性的問題,過程中飽受歧視,從此失去自信,一蹶不振」,對此,她由衷的覺得有必要挑戰這種不公不義的世界。

此外,郭貝特的政治意識也深受父母的影響。舉例而言,她八歲時,父親帶全家前往南非見識當地教會如何抵制種族隔離政策,她父親也從那次參訪中學到社區如何動員;後來,他們全家也參與了抗議家鄉房子遭拆除的行動;她回憶成長時期的餐桌話題也總圍繞著宗教與政治。

就讀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時,郭貝特即活躍於多個運動組織;畢業後,她上了一門基層社區行動課程,以南非抗爭英雄史蒂夫.比科(Steve Biko)的作為為根據。爾後,她效力於數個國際慈善團體的青年分會、社區計畫和活動部門,如樂施會(Oxfam)、「基督教援助」(Christian Aid)等。

社運多年後有感

歷經多年投入行動後,郭貝特開始懷疑傳統社會運動的效果,像是遊行、讓人們簽署請願書等。不過,這樣的省悟卻是源自多年前一場尷尬的廁所經驗。

當時,她躲進音樂節會場上已用過三天的流動廁所裡,飽受臭氣薰天又汙穢不堪環境的折磨。她待在那裡,不禁思索:「我在幹嗎?我根本就不想上廁所。」

郭貝特之所以前往音樂會現場,是因她在一場大型的氣候正義慈善活動中擔任義工,在氣候變遷問題才剛冒出頭時,與隊友們一邊讓人們簽署氣候正義請願書,一邊教育大眾正視此議題。

她回想當時的情況,覺得自己深陷兩難,一方面她擔心氣候變遷的危害,希望世人能正視問題的嚴重性,另一方面她要挺身而出,苦口婆心向人說明,這讓她很緊張也深感疲憊。為了不讓隊員懷疑她對活動的忠誠度,只好在換崗前暫避廁所抒解緊張的情緒。

認知自己的局限

那次活動,郭貝特發現她那些外向的隊員白天忙完了,傍晚還可精神奕奕的看樂隊表演,她卻已經精疲力竭,只想回到帳篷睡個好覺。這讓她既羨慕外向者,也深覺不公平,也因而不禁質疑,從事社運一定得這樣拋頭露面大聲疾呼嗎?難道沒有其他的方法?

或許老天爺聽到她的心聲,讓她在爾後的一次社運裡看到轉機。當時,她為了英國一個抗貧的公益組織「國際發展部」(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所啟動的大型青年投入計畫全國跑透透。為了排解旅行途中的疲憊和無聊,她在路上做起十字繡的針線活,結果發現不僅情緒獲得紓緩,也變得更專注、更有策略,能問自己一些更棘手的問題。

後來,她靈機一動,開始縫製迷你旗幟,並在上頭繡出有社會公義的訊息,然後把它們掛在一些與議題相關的地點,結果引發詢問,促成良好互動,進而讓她的社會運動轉向一個更有效率的形式。

於是,一個藉由工藝而讓行動「更溫和、更有敬意和更有目標」的公益組織「集體工藝」便產生了。

別出心裁
工藝行動更具內涵


經營社會企業「集體工藝」後,郭貝特更加確認社運有了內向者的加入,將發揮更大效力,最主要的原因有三:

第一,避免欲速則不達。

傳統上,社會運動對於不公不義之事,一定是即時回應,反應激烈。但這樣真的好嗎?

郭貝特發現在盛怒下,有時會做錯事,倒不如各取所需,在社運現場由內向者投入針線活之類的工藝,緩衝躁動的氣氛之餘,還可吸引容易緊張而安靜的人加入行列;最重要的是,藉由慢慢的一針一線,讓人默想重要而千頭萬緒的社會改革議題,想想做為一個公民、消費者和選民能做些什麼,而在慢工出細活中也較能讓人產生批判性的思惟,並且更自覺做任何事的動機。

另外,內向者其實很有想法,但可能因靦腆而不敢暢所欲言,這時如果在社運場所,或許就能在做針線活中提出心中的疑慮,像是:這樣做會不會羞辱人?這場社運主訴求的對象是誰?是否還有更好的做法?

第二,互動可以更緊密。

反省傳統社運的運作方式,郭貝特「常常覺得極易流於業務導向,讓她只希望要到更多人的簽署,因忽略別人的提問而錯失與人深入對談的機會」。

但內向者的做法卻不同。除了深思熟慮,他們不喜歡與人敵對;在與掌權者互動時,會藉由傾聽搭起彼此橋梁,而非視對方為難纏的敵人。舉例而言,他們會致贈掌權者禮物,如一條上頭寫著「請善用你們的權力吧!我們知道你們也有難處,我們要怎麼幫你們?」字眼的訂製手帕。

郭貝特的社會企業「集體工藝」曾受委託進行一場遊說英國零售商馬莎百貨(Marks and Spencer)落實生活工資的行動。他們給十四位董事成員訂製了手帕,附上信函、包裝好,親自把禮物送到股東年會上,以此親切的方式與董事們討論,讓董事會主席深表驚喜與感動,商界上極具影響力的董事福克斯(Martha Lane Fox)也推文表示自己銘感五內。

之後的十個月內,「集體工藝」多次與董事會協商,一方面對他們的立場抱以同情,另一方面也希望他們能成為資方體恤勞方的典範;此外,也常致上節日賀卡。終於,董事會向外公布要支付員工生活工資了。

今年六月,「集體工藝」為了讓馬莎百貨提供認證文件,又重返近期的股東年會上,與董事們個別討論。結果,董事們都表示,好喜歡他們送的手帕,且感動於他們的貼心之舉;並坦承要是當初他們以一般咆哮的方式抗議,董事們絕對置之不理,更遑論多次的協商討論了。

然而,這種親密的互動正是內向者所在行的。他們喜歡與人深入對談,不喜歡衝突,所以會盡量避免,而這也是贏得掌權者信任的關鍵。

第三,用巧思發人深省。

許多社運活動喜歡標舉巨幅海報,上頭寫著斗大的字體指示人確切的做法,也同時引起注意。但「集體工藝」卻另有做法。他們會製作一些發人深省的藝術品,小小的,掛放在街頭,不以說教的方式告訴人該怎麼做,而是讓人自己思索。

舉例而言,可能是一顆掛在衣袖寫有「巧克力」字眼的綠心。當有人因好奇而詢問時,可能就會產生如下的對話:「我喜歡巧克力,但氣候變遷可能會帶來不利影響,但氣候變遷影響的將不只是這個,我希望自己能投入解決的行列,而非製造問題。」

或是,在店家衣物品的口袋裡放進綁上蝴蝶結的小捲軸字條,裡頭有用手寫的小寫字母,道出衣服背後的生產故事,讓發現者在驚喜之餘能進一步思索:「如果衣服會說話,它們會說出什麼樣的故事呢?是充滿愛的喜悅故事?還是讓人心痛的悲傷事?」以此讓人關心自己的周遭環境。

無關個性
改善社會不分彼此


儘管未受過藝術或工藝方面的正規訓練,郭貝特卻將嗜好發揮到淋漓盡致,且適情適性的用在自己所在意的事情上。她形容自己所為是「運用一些創意讓大家留心旁人所遭受的苦難」,而她所進行的是一場既慢又溫柔的社會改革。「慢」在於可提供更多的時間,讓人思索更有效的改革方法,正適合她這種害羞,只喜歡在家聽些有社會意識的搖滾歌曲的人;「溫柔」則在於對己所為以愛為出發點,並同時發揮高度的自制力。

用行動活出信仰

無疑的,郭貝特的行動方式充滿了愛,與一般激進式而帶有一些暴力傾向的社會運動大相逕庭。

「我過去所參與的一些社運極度妖魔化掌權者,那種方式真的不太符合我的信仰。我覺得耶穌才不會手指著別人大聲咆哮,因為他不放棄任何人。」她也表示自己身為基督徒,信仰在她的工藝行動裡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僅讓她想在動機上活出「基督救世」的信仰,也在行為上以一種溫柔體貼而有效率的工藝方式展現。對她而言,激怒、羞辱別人都是不當的行為,她是不會踰越此界線的。

而今,這位手臂上刺有剪刀、針線、尺等女紅行頭圖騰的社運家,在社群媒體上有兩萬名追隨者;她的「集體工藝」也成了全球性運動。郭貝特常周遊列國,藉由演說、工作坊,傳遞訊息給學校、企業、藝術團體及公部門。她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投入社會改革的行動,讓世界更美好。而她身上的工藝刺青不僅引人注目,也提醒她「要繼續堅持自己柔性的改革訴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