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地華麗轉身 上

文/陳家倫、曾依璇、邱國強、張謙、戴雅真 |2017.12.03
907觀看次
字級
牛棚藝村入口。圖/港府新聞處提供
藝術團體在牛棚藝術村表演。圖/港府新聞處提供
塞納河邊舊書攤,名列世界遺產。圖/曾依璇

文/陳家倫、曾依璇、邱國強、張謙、戴雅真

昔日牛棚不宰牛 變身香港一紙藝術名片

擁有一個知名藝術區可能是當今各大城市都期待的事。在香港,這裡土地資源奇缺,但當局在發展藝術上也絕不吝嗇,會保留一些土地用做發展藝術之用,當中就包括牛棚藝術村。

牛棚藝術村約於二○○○年成立,位於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是當局活化使用舊建築物的早期典型例子。它的名聲及規模雖無法與國際一流藝術區相比,但也算是香港一張小小的藝術名片,讓本地藝術家擁有一個「歸宿」。

藝術村前身是宰殺牛隻的屠房,始建於一九○八年。屠房建成後,一直是宰牛之處,而宰殺的牛隻供應全港市民食用。屠房在運作約九十年後,於一九九九年搬遷至偏遠的新界北區,政府其後把空下的屠房出租給藝術工作者使用。

藝術的工作者把這個「新家」取名為牛棚藝術村。

牛棚藝術村占地一點七公頃,由紅磚搭成的單層平房建築組成,很有西方二十世紀初的市集特色,是香港僅存的同類歷史建築群,已獲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牛棚藝術村目前有二十個可出租單位,租用單位的藝術工作者或團體有「1A空間」、「藝術公社」、「CUTANDTRY」、「錄映太奇」、「蛙王」、「進念二十面體」、「牛棚書院」等。

這些藝術工作者或團體不時在牛棚藝術村舉行展覽、表演、工作坊、藝術家分享會等。

藝術村每天早上十時到晚上十時對外開放,不少訪港遊客都會慕名前往,即使對藝術興趣不大,也可以一睹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群。

商業氣息壞了左岸情懷 老巴黎人嘆人事已非

巴黎左岸意指塞納河以南區域,這一帶學校林立,文風鼎盛,聚集許多文人雅士常常光顧的書店、藝廊、咖啡館、劇院,與較具庶民享樂氣息的右岸呈現完全不同的氛圍。

整個左岸最具文藝氣息的,當屬拉丁區和聖傑曼德佩區。

聖傑曼德佩區自二戰後,就是政界、學界、作家、電影界、設計師等菁英最常約見的地方,甚至可說是當時巴黎的文化中心,知名出版社Gallimard、Seuil等總部也大多設在這一區。

至於學校,十三世紀創立的索邦大學前身就在左岸拉丁區,其他名校還有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巴黎政治學院等。

在左岸,最具知名度的商家包括花神咖啡館、雙叟咖啡館、利普酒館等;還有幾家老牌爵士酒吧,如「禁忌」、聖傑曼俱樂部等,每到五月,聖傑曼德佩區還會舉辦爵士音樂節,在街頭就可欣賞傑出熱鬧的表演。

過去數十年,因全球觀光客蜂擁來到巴黎,漸漸也有一些跨國奢侈品牌進駐聖傑曼德佩區,商業氣息一點一滴滲入這個文藝天地,看在老巴黎人眼裡,已不再是原本的面貌。

法國歌手蘇雄(Alain Souchon)曾唱過一首《左岸》(Rive gauche),緬懷過去的人文風情;作曲家兼詩人費瑞(Leo Ferre)曾在《拉丁區》(Quartier Latin)一曲中,唱出他對左岸人事已非的遺憾:「我什麼都找不到了,一切都如此遠去,在這個拉丁區」。

走進南岸藝術中心 品味倫敦人文薈萃

倫敦南岸藝術中心是位於泰晤士河南岸的藝術與文化聚集地,以皇家慶典廳(Royal Festival Hall)、伊麗莎白女王廳(Queen Elizabeth Hall)以及海沃德美術館(Hayward Gallery)三座建築物為中心,常年舉辦各種展覽、表演,是歐洲最大的藝術中心。

南岸藝術中心每年有逾五千場表演,種類多元,包括戲劇、舞蹈、古典及現代音樂、文學等等,吸引約六百二十五萬名觀眾。

南岸藝術中心隔著泰晤士河,與斜對面的國會遙遙相望,旁邊就是知名的「倫敦眼」,絕佳地理位置也吸引不少遊客造訪。

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倫敦的發展都以北岸為主,南岸是相對貧窮之地。南岸藝術中心的誕生,要追溯至一九五一年的「英國節」(Festival of Britain)。

當時為展現英國自二戰中復甦,呈現出的科學、科技、藝術及工業設計,而舉辦為期五個月「英國節」活動。

起先的建築物僅有皇家慶典廳,但政府在一九五五年決定興建第二座音樂廳及美術館。伊麗莎白女王廳在十二年後開幕,海沃德美術館在一九六八年開幕。多棟建築結合的建築群,成為倫敦的藝術心臟。

河岸的人行道旁,還有呈現街頭藝術、充滿塗鴉的南岸滑板公園(Southbank Skatepark),時常有年輕人聚集活動,是倫敦滑板運動的發源地。

現在南岸藝術中心一帶已成為步行者天國,除了藝術展演外,也有不少群眾在岸邊享受河岸風光,是感受倫敦藝術氣息的最佳去處。

沒來過M50創意園

別說你來過上海

上海M50創意園位於莫干山路五十號,距地鐵十三號線江寧路站騎腳踏車約五分鐘路程,莫干山路沿途約有一道長五百公尺的圍牆,牆上滿滿的塗鴉,在上海街頭相當罕見,運氣好的時候,還可見到藝術家即興創作。

M50創意園前身為「上海春明粗紡廠」,二○○四年變成「春明藝術產業園」,直至二○○五年才正式命名為M50創意園。春明粗紡廠一九九九年底因應上海紡織產業結構調整停產,二○○一年首位藝術家薛松進駐。

隨著藝術家一個個進駐,廢棄的老紡織廠開始有了新生命,老廠房內不加遮掩的破陋管線,搭上一面面新掛上的工作坊招牌,新舊交疊有著錯落美感,陶冶心性的同時也充滿復古情懷。

M50創意園現駐有上百名藝術家工作室,入園免門票,但部分展覽須酌收費用。這塊三十五點四十五畝的園區與北京七九八藝術區齊名,現已成為旅遊熱點,並被《時代雜誌》列為「到上海必做的十件事」之一。

到園區參觀的建議時間為三小時,除可欣賞藝術作品,很多工作坊也推出手作DIY等體驗,包括女紅、竹編、陶藝、皮具、銀飾等;逛累了,也有露天咖啡小餐車及室內餐廳可供休息。

M50創意園內的歷史建築正好有五十棟,這些先後經歷一個世紀的建築正是中國發展的縮影。由於園區位在上海市中心地段,不管假日或平日,園區一帶都能見到絡繹不絕的訪客,其中不少還是外國旅客。

廢棄工廠到大型藝術區 北京七九八華麗變身

北京七九八藝術區,簡稱七九八,位於北京東北郊四環外的大山子地區,占地六十多萬平方公尺,是北京最知名的大型藝術區,被中國對外標榜為廢棄廠房轉換為文創區的代表性區域,具有一定知名度。

這片文創區前身,是座大型國營電子工廠,由東德援助建立,名為「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也稱「七一八聯合廠」,一九五七年完工啟用。因此,這片廠區擁有當時東德工廠的簡約風格,又稱「包浩斯(Bauhaus)風格」。

一九六四年,官方將七一八聯合廠,分立為七○六、七○七、七一八、七九七、七九八與七五一廠。二○○○年十二月,這些工廠又被整併且公司化,廠區設備陸續遷出,騰出的空間租給藝文人士進駐,七九八廠首先被進駐。於是,這一大片地區就被稱為「七九八藝術區」。

在愈來愈多藝文界、商界人士及資金湧入下,七九八知名度愈來愈高,變成熱門觀光景點,卻也成為圈內人士想要成名及牟取商業利益的平台,因此引起批評。如今,七 九八的新藝廊一家家設立,但不少舊藝廊也在租金節節升高之下被迫搬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