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irstory3 肯尼與凱利 啟迪人心的自信之旅

文/楊慧莉 |2017.11.25
1495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自信心,是人類活在世上能否暢快盡興的關鍵。但要如何取得自信呢?美國前職業摔角手肯尼分享了兒時因逐夢而獲得自信的歷程。美國設計師凱利因兒時目睹同學的創意慘遭扼殺而留下深刻印象,之後他罹癌,在等待醫治的過程中思索重生後最想做的事時,終於明白此生所為何來。

挖掘潛力
分享專業自信歷程

麥克.肯尼(Mike Kinney, 1982-)是成長於明尼蘇達州的美國演員、作者、前職業摔角手,以「牛仔鱷魚麥葛羅」(Cowboy Gator Magraw)的名號見稱。他在近期的一場公開演說中,分享了他成為摔角手的歷程。

父子共通的嗜好

肯尼過去的摔角生涯主要來自父親的影響。成長過程中,他常與父親一起觀看職業級的摔角比賽,兩人都對此運動的雜耍、技能、張力部分充滿興趣。父子倆常在家裡扮演當紅摔角手中玩得不亦樂乎,然後在角色扮演中,小小肯尼會很嚴肅的對父親說:「爸……有一天我要成為摔角界的世界重量級冠軍選手。」父親就會面帶笑容,很平靜的說:「好喔,我的養老退休金就靠你了。」

肯尼十六歲時,一場小型的摔角表演史無前例的來到所居住的小鎮,讓他喜出望外,於是表演當天一早就跑到演出地點的停車場,想親眼目睹選手們驅車到來時的丰采。

肯尼從這些選手的走路體態,認出他們的身分,但不管是誰,個個都穿著無袖上衣等摔角行頭,自信而魁武,讓他好生羨慕。

父親驟逝的衝擊

為了成為一名職業級的摔角手,肯尼直搗黃龍,在比賽演出前跑到後台跟選手們請益,並請對方示範幾招,即便他們不手軟的把他打趴在地,他也毫無怨言。

後來,他聽說其中一位選手經營摔角營,就央求父母讓他報名。不久,他就白天讀高中,晚上當個業餘的摔角手了。

當時,他房間張貼了「鱷魚」的巨幅海報,於是就以「鱷魚」孔武有力的身形為自己的摔角生涯角色命名,並穿上T恤和變裝褲上場表演,因為這是他衣櫥裡僅有的行頭。他的每場賽事,都有父親穿著上頭印有「鱷魚父親」的T恤到場為他加油打氣。

找出自己的特長

不過,好景不常,就在他摔角生涯正起步時,他父親卻突然撒手西歸,讓他痛苦難當,也覺得很不真實,決定即刻返回摔角場,至少那是他與父親共有的世界。

有個摔角夥伴知道他的處境,前來慰問,並陪者他在靜默中坐了好一會兒,接著夥伴在上場前給了他一段寶貴的忠言,因而改變了他人生的方向:

「成功的摔角手總是找到自己所擅長的特性,一上場就讓這些特性成為他們最矚目的焦點。」

夥伴的忠告有如暮鼓晨鐘,因為他當時坐在更衣室看著其他摔角手,心想:「我還真另類,希望能跟其他人一樣。」而今聽了建言後,他決定找出並善用自己的特長。

由於身形輪廓不像其他摔角手那樣分明,肯尼轉而在自己的行頭上下功夫,讓自己看起來很醒目。結果,他設計了自己所穿的每件摔角服飾,不僅穿起來舒適,還在造型和顏色上獨一無二,甚至發揮他善畫卡通人物的天分。

由於學生時代很搞笑,肯尼心想這點特質或許也能在摔角場上小露一下。於是,他決定不走「嚇人」的風格,而是那種一走進賽場就能讓全場歡聲雷動的選手。

摔角夢終於實現

隨著不斷挖掘自己的長處,肯尼漸漸了解自己雖然只是個普通的摔角手,卻是個更棒的藝人。此自覺也讓他後來化名為「牛仔鱷魚麥葛羅」,因為有一晚他看到自己所喜歡的牛仔兼鄉村歌手提姆.麥葛羅(Tim McGraw)得到年度最佳藝人獎,這給了他靈感。

接下來,肯尼持續讓自己露臉,等待機會來臨,終於有一天半夜電話響了,是知名的職業摔角公司「世界摔角娛樂」(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打來的,要他在周一晚的賽事中出席,當時他好希望老爸能在身邊一起分享喜悅。

不過,當他興高采烈的與會時,卻沒想到「世界摔角娛樂」只是要他以一名護送另一名摔角手到場的警衛身分現身。

即便有些失望,但肯尼想到能出席這種盛會的摔角手也不多,況且他是以「牛仔鱷魚麥葛羅」的身分為人所青睞,於是便決定扮演一名稱頭的警衛。

在一次次跟著「世界摔角娛樂」公司巡演中,肯尼總是努力抓住機會展露自己,後來終於有人注意到他了,而給予他正式上場演出摔角的機會。於是,肯尼便從一開始每月一次在家鄉的演出到每周四次在美國各地的獨立摔角場巡演,就此一圓兒時的摔角夢。

有子方知父母心

摔角生涯持續了幾年後,因手臂嚴重受傷需動手術,以及即將為人父而需常伴妻兒左右,肯尼毅然決然退出摔角界,重啟人生新頁。不過,即便走出摔角圈,肯尼的「鱷魚」形象已建立,每天他都昂首闊步,以此形象佇立人群中。

身為人父後,肯尼也才慢慢體會他父親當初寄望他成為摔角手的一番美意,並非想靠他取得養老金,而是希望他能發揮潛能。而今,他也教導子女要展現自己,這並非寄望他們成為偉人,而是希望他們找出自己的優勢並發揮所長,立足於社會。

有趣的是,他的兒女都對摔角沒興趣,卻對電子學和藝術情有獨鍾,他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們發展這方面的天賦,在人生之路上因這些所長而發光發熱。對他而言,這是每個人的生存之道,也是自信心的最大來源。

置之死地
助人找回創意自信


大衛.凱利(David M. Kelley, 1951-),是設計師、工程師、創立設計公司「IDEO」的美國企業家,也是在史丹佛大學開設「設計創新」課程的教授。多年來,他因在設計和設計教育上貢獻良多而屢獲獎章殊榮的肯定。

放療台前的覺醒

多年前,凱利脖子上有個腫塊,經確診後得知自己罹患了癌症,存活率只有百分之四十。當他穿著病院服,一臉慘白憔悴的等待接受放療時,腦中思索著:是否能逃過此劫數、女兒要是失去父親該怎麼辦等問題。除了死亡,他還想到「自己此生所為何來?」的人生問題。

他自認很幸運,老天賦予他許多長才,不過認真說來,他最想做的是,能幫助許多人找回遺失已久的創意自信。於是,他當下決定,如果自己能從此次死劫中倖存,將完成此心願。

凱利之所以投身「助人找回創意自信」之路,是因為人生一路走來看到許多人誤以為自己「沒有創意」而無法盡情發揮潛能。舉例而言,小三時的同窗好友布萊恩有一回用黏土捏製一匹馬,鄰座女同學看了後馬上表示:「你捏得好糟喔,一點都不像馬」,布萊恩隨即雙肩垂落,把手上的黏土馬丟進垃圾桶,再也不捏了。

扼殺創意的影響

後來,凱利教書與學生分享同學布萊恩的故事時,許多人點頭如搗蒜,表示自己的創意如何在學生時代遭同學或老師扼殺。不幸的是,一旦有此經歷,影響深遠。這種例子,凱利在合作的客戶身上屢見不鮮,因為每當到了獻策的關鍵時刻,就常見大老闆們拿起黑莓機衝向門口,說「有重要電話要打」。

何以如此?因為他們當時覺得不自在,事後大老闆們都坦然「自覺不是很有創意之人」。

但客戶的處境,與其說是真無創意,凱利覺得倒不如說是,一種擔心自己的想法遭人論斷「沒創意」的心態在作祟。明白此事後,他決定正視這種恐懼心理。爾後,他在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自信理論「自我效能」中得到解決之道。

班杜拉曾經藉由引導的方式治癒一群恐蛇症患者。他先是讓這些人適應與蛇同處一室,接著給他們戴上皮手套,讓他們安全的觸摸蛇,一旦摸了,恐蛇症就獲得治癒,不僅如此,對生命中的其他事也不再那麼恐懼,而且會更努力、更堅持,面對失敗也更顯彈性和活力,因為他們獲得了一種新的自信。班杜拉稱此自信為「自我效能」,一種自覺能改變世界、完成人生使命的觀感。

用創意改善檢測

凱利將班杜拉的理論應用於課堂上,成功幫助了許多缺乏創意自信的人。他舉學員迪耶茲(Doug Dietz)為例。迪耶茲是設計磁振造影設備(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簡稱MRI)的科技人員。有一回,他到醫院觀看造影設備使用情形,目睹一個小女生因害怕做掃描檢測而哭鬧,後來才發現有百分之八十的病童都要施打鎮靜劑才能做檢測,這讓他很沮喪。

不過,迪耶茲在上了凱利於史丹佛大學的設計課後,應用所學並大大發揮創意,重新設計整個掃描檢測經歷,把它變成一項孩童的冒險經歷。他彩繪了檢驗室和機器,讓受過兒童心理訓練的操作者告訴孩童:「你現在要進入海盜船囉,不過只要乖乖別動,海盜就找不到你。」

這招果然奏效,不僅施打鎮靜劑的病童比例明顯降至百分之十,院方不用老是招喚麻醉師來,最讓迪耶茲感動的是,看到有個小女孩做完檢測時跑去跟母親說:「媽咪,我們明天還能再來嗎?」

創意自信的力量

而凱利發現迪耶茲每次在分享這個故事時都眼中帶淚,因為他不僅突破了設計,整個人也脫胎換骨。

事實上,凱利也從教書和與客戶的合作經驗中發現,一旦人們重拾創意方面的信心,就會開始關注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並投注心力於其上,有人甚至因此辭去手邊工作,找到新的人生方向,因為他們都獲得了班杜拉所謂的「自我效能」。

世人常會不自主的將人區分為「有創意」跟「無創意」,但對凱利而言,「創意」卻是與生俱來的。他的人生志趣就是幫助人認知這點,從找回創意自信中發揮自我,這是他此生的使命,也是他用以改變世界的利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