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台灣文學故事1993】島嶼身體漸漸光

文/鄭芳婷 |2017.11.20
2361觀看次
字級

文/鄭芳婷

走過社會運動狂飆的八○年代,台灣劇場正式進入嶄新的鼎盛時代。解嚴前後各項文化政策推波助瀾,促使官方與民間相關戲劇組織與活動持續飛騰。八○年代中,金士傑「蘭陵劇坊」(一九八○)、陳美娥「漢唐樂府」(一九八三)、賴聲川「表演工作坊」(一九八四)、黎煥雄「河左岸」(一九八五)、吳興國「當代傳奇劇場」(一九八六)、李國修「屏風表演班」(一九八六),以及而後梁志民「果陀劇場」(一九八八)、田啟元「臨界點」(一九八八)、廖瓊枝「薪傳歌仔戲團」(一九八八)相繼成立,已然為台灣劇場的當代風貌注入了多元且厚實的發展基礎。

隨著社會整體經濟的成長與在地社群認同的茁壯,以及自李曼瑰時代即已開始的小劇場運動,九○年代的台灣劇場,終於一腳踏進批判意識更為生猛爆烈的情境。

一九九三絕對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

傳統戲曲的衰落激起了許多傳統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危機意識。其中提倡南管現代化的周逸昌,在這一年成立「江之翠劇團」,並促成在地劇場與國外劇場的跨界合作。而同樣致力於傳統藝術(後)現代化者,還有從歌仔戲棚長大的王榮裕,他在同一年成立「金枝演社」,以極為多元彈性的方式,將在地的「胡撇仔美學」推上國際舞台的視野。

「胡撇仔戲」本為街頭巷口的混種表演,源於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對在地文化的打壓,使得當時作為人們重要娛樂的歌仔戲不得不以各種流行歌曲、西方樂器、異國故事來重新自我包裝,以通過嚴密高壓的督察。在如此戒慎恐懼的時代,「胡撇仔戲」以其充滿幽默與妥協、能屈能伸的態度,硬是存活下來了,帶著半世紀以上島上眾生的集體情感與記憶,宛若十里春風、傳唱至今。

「金枝演社」不只是懷揣著「胡撇仔戲」,自一九九三年以來,他們有系統地將庶民文化與(後)現代劇場縝密結合,而後一連推出之《潦過濁水溪》、《台灣女俠白小蘭》、《古國之神——祭特洛伊》、《可愛冤讎人》、《浮浪貢開花》等作,皆具市場與口碑,更因此漸漸發展出台灣本土音樂劇的新創道路。

在傳統戲曲歡騰復甦之際,實驗小劇場的憂鬱與憤怒愈漸深沉。自日本歸國的王墨林,帶回了東洋舞踏的身體美學。他滿腔的慍怒,直指台灣社會各種軍國黨政如幽魂不散的遺毒。「身體氣象館」於一九九三年正式上軌道,以行為藝術為發展核心,聚焦於身體界線之外與之內的衝撞對話。「身體氣象館」促成了一系列國際性前衛藝術節,包括「台北國際行為藝術節」、「顏色狂想藝術節」、「第六官能表演祭」等多元豐富的定期活動。

「身體氣象館」於其中大肆實驗身體美學與肉身研究(Corporeal Studies)的可能形式,持續挑戰儒教正典與白色恐怖長期以來對國民肉身的壓抑與規訓。其時「身體氣象館」所邀請來台演出之美國《骨迷宮》(一九九四),雖引來一陣糾結於色情與藝術的輿論風暴,卻結實地炸開了裸身表演的在地輻輳。在王墨林長期不懈的戰鬥下,被壓迫許久早已蜷曲內縮的台灣身體抒展開來,並揭開身上一道道滿載歷史創傷的痕跡。

早在十多年前,「金枝演社」與「身體氣象館」便已開始其對台灣身體論述的多方實驗,本土意識與解殖抵抗的兩大重力,持續引爆當代台灣劇場對於相關社會議題與社群認同的辯論與獨白。一九九三這一年,島嶼的身體,漸見天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