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涼拌白菜一段古

文/朱振藩 |2017.11.20
1450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大白菜切絲,澆淋些許白醋,再灑些花生米,經過均勻細拌,用冷盤來呈現,此即涼拌白菜。不論盛夏酷寒,先上這麼一盤,必能振奮味蕾,我一向喜食此味,可惜佳作愈來愈少,無奈感遂油然而生。

其實這道冷菜,最早盛行北方,但流傳至今,已改變原來樣貌,也算食林一奇。

原來它的本尊,是用榅桲拌梨絲,起先為就地取材,後來主料不存在,而且有其季節性,於是變個法兒,反而流行更廣,真是不亦怪哉!

以前的酒席,一上來就是四乾(乾果)、四鮮(水果)、四蜜餞,多半擺擺樣子,客人很少取食,終席之後,因榅桲和梨皆現成的,乃製作一盤「榅桲拌梨絲」,食來別有風味。正因梨有季節性,乃用白菜心切絲替代,另,自榅桲之量驟減後,海峽兩岸互別苗頭,各自有替代品,大陸多半改用山楂,台灣則以花生米為之;前者取其酸鮮,後者增益口感,姑不管如何變,只要用心製作,仍是一等一的。

清代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七月時品〉時,寫道:「山楂種二,京產者小而甜,外來者大而酸……又有蜜餞榅桲,質似山楂,而香美過之。」可見榅桲不僅可以生食,而且能做蜜餞,滋味絕佳;由於它的香氣濃馥,尚可放在衣櫃內驅蟲,誠妙不可言。

至於「榅桲拌梨絲」的味道如何?散文大家梁實秋在〈饞〉一文中,有個現身說法,云:「我有一位親戚,屬漢軍旗,又窮又饞,一日傍晚,大風雪……他的兒子下班回家,順路市得四只鴨梨,以一只奉其父。父得梨,大喜,當即啃了半只,隨後就披衣戴帽,拿著一只小碗。衝出門外,在風雪交加中不見了人影,他的兒子……追之無及。越一小時,老頭子托著小碗回來了,原來他是要吃『榅桲拌梨絲』!」描繪具體傳神,很能引人入勝。

此一果肉甘甜芳香的榅桲,別名榠楂、木梨,是種高八公尺的灌木或小喬木,原產於中亞,是歐洲古老的栽培樹種之一。日人田中靜一所著的《中國食物事典》中,寫道:「據晉、唐、宋代的古文獻記載,榅桲較早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但目前中國的栽培不多。果實有蘋果形、梨形等許多形狀,直徑約三至八公分。果皮黃色,被短茸毛……優良品種可供鮮食。主要用於加工果醬、果凍、乾果。成熟期晚,耐貯藏,所以也是罐頭生產的重要原料。」對其食用及附加價值等敘述,鉅細靡遺,堪稱詳盡。

然而,榅桲卻日漸消失了,有謂其原始生態,現遭到嚴重破壞,有以致之;亦有謂其經濟價值降低,終於自生自滅。總而言之,就是中國北方各地,目前已罕見芳蹤了。

話說回來,今版的涼拌白菜,其重點在用大白菜心,用其葉就失色了,因為心才會細嫩,芳香之氣馥郁。而所澆淋的醋,應以白醋為之,切忌為了色澤,竟用黑醋、紅醋,反而不倫不類;且花生米要脆,過硬或過軟,就非所宜了,如果有異味,將大大失分。此外,它又名「松柏長青」,觀菜名即知各料均需新鮮,食之才會甘美,餘味繞舌不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