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和鋼鐵榮譽董事長 侯貞雄 握手,就是承諾

文/傅瑋瓊 |2017.11.19
6186觀看次
字級
東和行於一九六二1年改組為東和鋼鐵,並在一九七八年打造出第一座電弧爐在高雄廠開工試俥,開啟台灣煉鋼元年。圖/天下文化提供
東和鋼鐵榮譽董事長 圖/天下文化提供
侯貞雄(左)強大的人脈實力,成為東和鋼鐵國際化的強大後盾之一。圖為他與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右)在訪台餐會中合影。圖/天下文化提供

文/傅瑋瓊

1971年至1988年間,台灣年平均拆船量稱霸世界,當時全世界約75%的船在台灣拆解,其中一大部分是由東和鋼鐵拆解的。從拆船鉅子到台灣電爐鋼鐵龍頭、從鋼筋到型鋼、從電爐煉鋼到煉軋鋼一貫化生產,東和鋼鐵榮譽董事長侯貞雄見證台灣產業發展的軌跡,也將父親創下的企業發展成為營收近400億元的台灣製造業百大企業。

侯貞雄曾說:「只有夕陽公司,沒有夕陽工業。」又說:「鋼鐵公司永遠不會被淘汰,但沒有競爭力的鋼鐵公司是會被淘汰的。」「要做企業家,不當生意人」,傳承至第三代的鋼鐵企業究竟有什麼經營祕訣?

侯貞雄曾對兒子侯傑騰說:「你阿公留下的是,生意人要誠信,講話算話的做人、做事原則。」

「做生意要誠信,鋼鐵價格經常波動很大,答應人家多少錢要賣、多少錢要買,就一定要守信。」侯貞雄直言,這就是侯金堆做生意的道理。

五○年代,東和行剛開始在關渡拆船時,有一位客戶打電話說要買鋼板,不久,鋼鐵價格上漲,侯金堆仍依照當初約定的價格賣出,不會為了近利而違反誠信。

「他做生意的原則就是大家都賺錢,自己賺錢、跟自己買東西的人也要賺錢。」侯貞雄回想父親的教導。父親做生意的道理,在侯貞雄身上,一以貫之。

七○年代,全球爆發石油危機,通貨膨脹嚴重,鋼筋價格從每公噸八千元漲到兩萬多元,爆漲三倍多,但東和鋼鐵仍舊維持舊價,不趁危賺取暴利,並且準時交貨。

與蓋章簽字無異

以前,東和鋼鐵的鋼筋大多是透過盤商買賣,但在七○年代之後改採直銷方式,直接供貨給營建公司及營造業。這麼做,一來可以控制產銷量,二來可以充分掌握貨源。

在公司服務四十四年的營業部前副總經理林朝賀,從多年業務經驗中發現,「市場有些奇怪的現象,有些客戶,鋼鐵漲價時一定會要求交貨,價格一下跌就不讓你交(貨)。」他解釋說,鋼價下跌,客戶可能就會「毀單」,去買更低價的鋼材。然而,有些鋼鐵廠,看鋼價上漲,預期後續還會再漲,就開始囤積居奇、不出貨,客戶就可能拿不到貨,等到鋼筋價格上漲劇烈,銷售業務就會明顯上升。

東和鋼鐵接的都是長期訂單,不論市場漲跌,一定依照合約價格和數量供貨,「客戶會覺得跟你做買賣比較安心!」林朝賀說。

在東和鋼鐵高雄廠服務三十六年的生產管理課前課長黃灯城,便相當佩服侯貞雄的雅量:「他做人很厚道,有時候生意上被客戶毀單,他也不會一直指責人家不好。」林朝賀說:「他以前經常講:『做生意不能每天贏,有時候輸一次也沒關係。』。」

五十幾年來,東和鋼鐵用誠信奠定良好的商譽,許多客戶往來的歷史,都有三、四十年的時間。

侯貞雄的多年摯友張安平形容,「他的握手,跟他的人是一樣的!」握手,等同於他的承諾,和蓋章簽字一樣有保證。

對侯貞雄來說,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態度,「一個人要說的話、要做的事,要先想清楚自己能否負起責任,以律己的精神,做到言行一致。」否則,一旦背上欺詐不實的罪名,就很難再獲得別人的信任。

事無不可對人言

這種嚴以律己的做人態度,其實與侯貞雄童年時的經歷密不可分。

雖然侯家經濟環境優渥,但侯家對孩子從小灌輸正確的金錢觀和嚴謹的道德規範。孩童時代,有一次侯貞雄撿到一塊錢,開心地拿在手上把玩。侯傅秀英見狀,以為錢是他偷的,不由分說地痛打了他一頓。自覺被媽媽冤枉,侯貞雄當下非常生氣。

「當年或許真的誤會他了!」多年後,侯傅秀英跟侯王淑昭提及這段往事時,心疼地說。然而,這個不愉快的經驗,並沒有讓侯貞雄變得叛逆,反倒讓從小自律甚嚴的他,自我要求更高,「這個事件讓他從此更加堅持,凡事一定要誠實、不能騙人。」侯王淑昭說。東和鋼鐵管理部協理何如玉,最能感受侯貞雄的正義凜然。

有一次,一位財會部門主管要跟侯貞雄報告事情,當時擔任稽核工作的何如玉正好在他辦公室裡。

侯貞雄問道:「有什麼事? 你說。」對方面有難色,囁囁嚅嚅地說:「可是稽核在這邊……不太方便。」

侯貞雄一聽便沉下臉來:「有什麼事稽核不能聽? 稽核不能聽的事,就是不對的事!」

何如玉說:「他很正直,做事情沒有私心。」

「他公私分明。」侯王淑昭接著說。

小檔案

侯貞雄,1939年生,台灣嘉義人,現任東和鋼鐵企業集團榮譽董事長。

台大經濟系畢業,美國印地安那大學經濟學碩士。父親侯金堆白手起家,1946年在嘉義市仁愛路創立「東和行」,此為東和鋼鐵的前身。1975年侯金堆辭世,由創始元老侯政廷接任董事長,1990年侯政廷請辭,侯貞雄繼任東和董事長兼總經理,侯政廷擔任名譽董事長。

2014年侯貞雄次子侯傑騰接班,東和鋼鐵邁入新的里程碑。

企業家關心國事

臨門一腳促成立法

一九七九年,台美斷交,他與辜濂松、徐小波、張安平、衣治凡、楊麟等人,透過美國友人襄助,以及參、眾議員的積極參與推動,促成「台灣關係法」的立法。

《台灣關係法》對台灣相當重要,侯貞雄等人歷經一個多月的奔走,透過美國友人多方襄助,以及參、眾議員的積極參與推動,終於有了成果,也獲得台灣高層的肯定。一九七九年二月八日,蔣經國在總統府召見六人(侯貞雄、辜濂松、徐小波、張安平、衣治凡、楊麟),當面致謝。

《台灣關係法》並不是國與國之間的條約,當時美國國會立法的理由,是為了在中美斷交後,能繼續維護西太平洋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以符合美國最高利益,藉以達成保護台灣之目的。

四月十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Public Law 96-8 96th Congress》,這個簡稱《台灣關係法》的美國國內法,四月十二日獲美國總統卡特簽字生效,並追溯至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

根據這個法案,美國認為,維持台灣的自由、民主以及經濟繁榮,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且美國在必要時得提供防禦性武器給台灣,以使台灣具備足夠的自衛能力,並明列美國總統與國會磋商,依憲法程序因應台海危機。

從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止,中華民國與美國維繫了六十六年的正式官方外交關係;而在美國與台灣當局斷交後,美方在台北改設「美國在台協會」,台灣則設「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為駐美機構,侯貞雄也與美國在台協會多位官員,成為往來、互動密切的朋友。

經歷存亡之秋

《台灣關係法》的成立,不僅維護了台灣人民的安全、利益與繁榮,更造就台灣長期以來的經濟成長和奇蹟。這個規範台、美關係的法律條文,其中有七、八成內容及精神,是參考六人小組提交的報告建議。但如今,卻有不少人抨擊:「是當年制定的《台灣關係法》把台灣鎖死的!」

現代人其實不了解,當時台灣的情勢有多麼危險,那時對台灣來說,實是存亡之秋。當年除了年紀最輕的張安平,侯貞雄與其他人都經歷過日據時代、二次大戰、抗日戰爭、國共會戰等大時代的戰亂歲月,對國家民族的安定與認同,六個人同樣深刻,每個人都是本著為國家存亡努力的使命感,盡心盡力要讓美方了解台灣的處境和立場。

除此之外,儘管民間組團的發想是源自蔣彥士,也經由他授意,但仍有小部分外交部傳統派的官員,並不認同他們那趟美國行,因此出現一些雜音。

揭開塵封往事

當年六人赴美的經過,事後外交部等有關單位隻字未提,政府當局是否將相關資料列為機密,也無人知曉。

事實上,當把報告呈交外交部後,六人小組就決定把這段往事塵封,絕口不再提及;對外,他們從不主動明說,也不張揚、不居功。

三十幾年後,二○一二年十二月,辜濂松過世後,時任嘉泥董事長的張安平接受媒體訪談,這段塵封的歷史才再次被提及,但也只是輕描淡寫。

但是,當年六位民間人士出錢出力,不論是到美國的機票、食宿、旅館開銷,以及在當地舉辦的大大小小餐會、延聘美國當地律師、打電話、電傳聯絡等所有開銷,都是他們自掏腰包,由六個人均攤。

當年六個人到底花了多少錢?沒有人記得。因為對他們來說,比起國家前途的大事,花再多的錢都只是小事。回憶過往,往事如煙。僅存的華府行報告檔案,刻畫著歷史的軌跡,在塵封近四十年後,紙張早已泛黃。多達兩、三百頁,密密麻麻的文字,記載著當年許多人的見證,真實還原他們努力過的足跡。

那是侯貞雄和五位友人共同擁有的、一段不容抹滅的人生印記。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誠義:侯貞雄與台灣鋼鐵產業七十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