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解讀「生、老、病、死」的自然機制與奧祕 (十一)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專任教授) |2017.11.12
2226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專任教授)

疾病的警訊與健康的希望│以病為友,與疾病對話 (續)

從科技的層面來看,現代醫學確實日新月異,不斷進步,然而西方主流「正統」醫學有一個根本的問題,乃是其基礎建立在唯物論的科學及理性主義所標榜的「物證」上面,並未將「完整的人」視為「身心合一」的整體,因此其治療的焦點主要是局部針對各別疾病的「症狀」,而不是全面針對罹患疾病的「病人」,所以往往會落入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標療法,而無法真正治本地根除疾病。

假如採取只是以「消滅疾病」的「對抗」方式來治療疾病,很可能因為還沒有找到身體不平衡的真正原因,就盲目下藥,往往會造成身體更不平衡,只有利用身體症狀的顯現與其變化發展的脈絡,去研判找到「合一與平衡」的途徑,才能真正治癒疾病。

現代人想方設法、殫精竭慮地想要消滅病毒、克制疾病,雖然有一時的成效或短暫的緩解,但是整體而言,人類的疾病從未隨著醫療科技的的進步而減輕或減少,而是愈來愈多,而且以更多不同的形式展現出來。

所以我們需要徹底轉換面對疾病的態度與觀念,把疾病視為自己最親密的、最誠實的朋友,與它展開真誠的對話。如果願意用這種態度與觀念對待自己的身體,就會發現其實自己的身體自動提供了許多自我探索的訊息與自我成長及療癒的機會。我們必須深切地了解到,「疾病」與「健康」彼此相隨,就像「死亡」與「生命」彼此相隨一樣;所以我們應該先放下無謂的防衛,而學習傾聽疾病的教導。

老子曰:「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老子的話原本是指眾生在知見問題上的通病,不知虛心求知,強不知以為知,在知見上生病了。我們可以將老子這段話進一步引申到身心健康上面,也就是如果能夠正視疾病,而痛下針砭,才能真正的治癒疾病。

佛教對疾病的觀照與對治

不論是生理(身體)或是心理的疾病,都是千古以來共通於全人類的苦惱,站在宗教關懷的立場,眾生的痛苦是需要對治與解救,這也是諸佛菩薩應化世間的本懷。是故,在佛典中常將諸佛、菩薩比喻為「大醫王」,因其能善巧分別眾生的病相,而且曉了藥性,並能審視眾生之病而授與藥方,使之樂服以治療眾病。在《雜阿含經》中,更以「大醫王」所具有之四法成就來比喻佛菩薩之善療眾病,即是:(1)善知病、(2)善知病源、(3)善知對治疾病之法、(4)善治病已,令當來更不復發。

佛教的經文中常以「四大不調」來解說疾病,「四大」中的每「一大」若是不調,則有一百零一種病生起,若四大皆不調,則有四百零四種病生起。至於疾病生起時的相狀,病人的身心狀態及行為反應,也以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等四大不調之相來解說,然後連病人的心境及語言反應,乃至病人家屬的憂心照護,都有極為具體而生動的描述。從這裡可以看出來,佛陀對於疾病與病人的種種觀察,是相當細心而入微的。

幾乎所有大、小乘的經論,基本上都是初步先採用「四大不調」來定義及說明疾病的相狀。當然用現代醫學的標準來看,如此的說法似乎沒有什麼科學根據,解釋也嫌籠統,不過這是因為佛教並非純粹醫療科學,此乃採取一種身心整體的綜合觀點,而提出一種象徵譬喻式的描述與解說。現行西方的主流醫學,是採取一種以解剖分析為主軸的疾病觀點,二者之間自然有相當大的認知與解釋差距。

《摩訶止觀》的觀點

以「四大不調」來定義及說明疾病的相狀,還只是比較粗淺層次的解析,有情眾生的疾病尚有更深的層次,以及更為錯綜複雜的因緣與脈絡。根據《摩訶止觀》卷八中所述,大凡眾生的疾病皆因下列六緣而生起:

明病起因緣有六:一、四大不順故病;二、飲食不節故病;三、坐禪不調故病;四、鬼神得便;五、魔所為;六、業起故病。(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