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打造夢基地 野孩子變快樂

 |2017.10.23
1902觀看次
字級
台灣夢基地非安親班,但會有義工先陪學童寫完功課,再進行活動。圖為台北市久如社區發展協會的台灣夢基地。 圖/鄧桂芬

【本報台北訊】雙薪家庭家長晚歸、單親或隔代教養家庭又無力管教,一群沒有大人照顧的學童常在街頭晃蕩。衛福部以產官學方式推動「台灣夢兒少社區陪伴扎根計畫」,委託台灣照顧管理協會執行,在資源缺乏社區發展台灣夢基地,輔導在地居民守望學童,二年多下來照顧近四百名孩子,包括不少弱勢兒少。學者調查也發現,學童因社區陪伴,變得更快樂。

台灣夢計畫的照顧對象為國小學童,由衛福部指導、中信慈善基金會募款出資,再由台灣照顧管理協會執行,為「被野放的孩子」組織基地。

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長李美珍強調,該基地不是安親班,而是讓孩子放學後有地方去。因補助包括人事費,所以不只提供鮮奶、果汁及晚餐,也聘大專畢業的返鄉青年,回社區規畫多元在地課程,讓學童在學習中找到自己的夢想。目前共二十個縣市、二十個社區發展協會參與。

台灣照顧管理協會理事長張淑慧舉例,澎湖縣西湖社區發展協會帶孩子製作廟會涼傘,彰化縣大湖社區發展協會讓耆老教孩子種稻及做醃福菜,嘉義縣鳳梨會社社區發展協會教孩子摺衣服及縫衣服鈕扣,花蓮縣豐南社區發展協會帶部落孩童唱原住民歌謠,台南市仕安社區用孩子親手種的蔬果來辦流水席。

彰化大湖社區更做出口碑,因位處大湖國小旁,每到放學時刻,幾乎「全校到齊」,社區為此天天「開班」陪學童。有父母特地從台北市搬回彰化大湖老家工作,就是為了讓孩子在社區的陪伴下成長。

張淑慧說,台灣夢計畫是「守望相助、同村共養」概念,她日前進行近四百名學童的問卷調查,發現已在基地參與一段時間的舊學童,其自信心、專心程度、睡眠安穩度及對居住地的安全感等,明顯比新加入的學童來得高,憂鬱程度明顯下降。

此外,張淑慧也指出,多一點前端的社區預防力量,有望彌補有限的政府人力,強化社會安全網。台灣夢計畫目標之一,就是加強社區關懷力,當孩子突然從社區消失,可早一步發覺,進而減少兒虐事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