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 反思時尚意義

文/顏伶如、戴雅真、曾依璇 |2017.10.15
6608觀看次
字級
英國 英國代表的快時尚品牌Topshop創立於1964年,分店遍布全球。 圖/戴雅真
快時尚品牌近幾年蓬勃發展,使得不少傳統服飾品牌紛紛被「打趴」。圖為Forever 21位於美國的門市。圖/顏伶如
法國 Zara在全球約90國擁有數千家門市。圖為Zara位於巴黎的門市。圖/曾依璇

文/顏伶如、戴雅真、曾依璇

近幾年,快時尚品牌在台灣掀起熱潮,門市一家接著一家開幕,緊抓時尚潮流及平實的價格,讓求新求變的消費者趨之若鶩。但您可知道,手上的一件件平價服飾可能是靠著剝削第三世界勞工,甚至是以地球環境和人體健康為代價換來的。

法國

快時尚藏健康及汙染隱憂

便宜的代價也許更高

廉價流行服飾品牌如今滿街都是,但最具存在感的Zara地位始終屹立不搖,它在全球造就了廉價時裝霸業,也讓品牌創辦人奧蒂嘉(Amancio Ortega)成為世界巨富之一。

廉價成衣淪拋棄式商品

破壞生態危害人體健康

Zara成立於一九七五年,屬於西班牙Inditex集團旗下品牌,在全球約九十國擁有數千家門市,無論到哪個大城市,幾乎都可以找到Zara。

法國人戲稱,比起高級訂製裁縫服裝,「成衣」等於「隨時可以丟」;以Zara為代表的快時尚,或許更把成衣的「可棄性」發揮到極致。

這些廉價成衣不經用,舊衣回收站都不一定願意收,也因為本來就便宜,沒有留存或轉賣價值;這麼一來,消費者只能以丟棄的方式處理。

《費加洛報》(Le Figaro)引述法國女性成衣聯盟資料,二○一五年法國女性每人平均花三百八十五歐元(約新台幣一萬三千七百元)買衣服,與前一年相較,大致維持穩定。

若以年齡層細看,十三歲到二十四歲的年輕人花錢買衣服,一年預算為六百四十六歐元,而他們又傾向光顧便宜的快時尚品牌,Zara、H&M等因此最容易受惠。

十年前的經濟危機,讓法國人勒緊褲帶的同時,傾向購買較便宜的衣物,Zara的業績因此不受景氣影響。

若業者為壓低成本,生產過程不當,對生態和人體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如採用較可能汙染環境的生產方式和化學藥劑;而消費者買了便宜的衣服,也可能因材質不耐或流行退燒而輕易丟棄。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調查了二十個快時尚服裝品牌產品,於二○一二年公布一分報告,指Zara製造的衣物含有毒物質,還有易致癌的「偶氮染劑」。Zara回應表示,願在二○二○年前,達到衣物生產線不再使用有毒產品的目標。

製衣過程使用的含毒物質,有些會擾亂人體荷爾蒙,提高不孕甚至致癌,毒素若流入水系統,滲入土地,更會大範圍傷害生態,並經由食物鏈毒害人體。

追求獲利拉鋸企業良心

你我可從道德消費做起

Zara為維持架上產品的新鮮感並刺激消費,幾乎周周推出新品。《迴聲報》(Les Echos)報導,Zara每周進貨兩次,視市場需求調整進貨量,盡量避免庫存,因為管理庫存也需要成本。

為迅速上架,Zara的生產工廠常設在離法國不遠的國家,如摩洛哥、葡萄牙、土耳其等人工相對便宜的地方。

根據美國《富比世》(Forbes)雜誌七月底資料,Zara創辦人奧蒂嘉擁有約八百四十一億美元資產,是歐洲最有錢的人,也是全球最富有的零售業者。身為巨富,媒體卻不只一次揭發他的品牌供應商提供極差的勞動條件,甚至採用童工和非法移工。

英國廣播公司(BBC)二○一六年調查發現,有敘利亞難民在土耳其替Zara、Mango等大型品牌的供應商工作,勞動條件和環境都很差,有些成人使用具毒性的化學藥劑處理牛仔褲,大部分的人連最基本的口罩都沒戴,工時更長達十二小時。

《費加洛報》也曾報導,巴西當局二○一一年發現,Zara的供應商僱用非法移工,勞動條件幾乎可用「奴役」形容,他們每天工作十四小時,每月只領二十到二百歐元薪水,比當地法定基本工資約二百三十八歐元低很多,其中甚至有十四歲的未成年女孩。

生產成本、勞動權益和環境保護向來是拉鋸企業營運良心的主要因素,但這些因素彼此之間未必衝突,面面俱到並非不可能。

消費者則應記得,消費也是一種政治和道德選擇,即使商品一時廉價,但若要以他人權益和自身未來的生活環境和健康為代價,長遠來看,便宜的其實也許更貴。

英國

一分錢一分貨

揭密快時尚背後血淚

國際四大時裝周之一「倫敦時裝周」雖在英國倫敦舉辦,但在倫敦街頭,鮮少看到衣著特立獨行的人,年輕人反而有著幾近統一的時尚潮流,而這都要拜「快時尚」所賜。

名人加持合體吸金

開啟全新商業模式

走進倫敦大型購物商城,率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長串「快時尚」連鎖店,包括Topshop、Zara、H&M,甚至日本的uniqlo也在其中。每家店鋪的服飾,一貫特色是剪裁簡單,設計汰換快速,大量生產、以量制價。

英國代表的快時尚品牌Topshop創於一九六四年,目前隸屬Arcadia集團。Topshop起初叫Peter Robinson's Top Shop,只是百貨專櫃,販售英國年輕設計師作品。一九七三年拆分為Top Shop和Peter Robinson兩個品牌,前者走低價路線,專攻十三至二十四歲女性市場;後者則主打二十五歲以上市場。

到一九七四年,Peter Robinson從二十二家分店縮為六家,Top Shop反而在兩年內就有五十五家分店,年盈利達百萬英鎊。一九七八年,更誕生了男裝兄弟品牌TOPMAN。

Topshop走新潮低價路線,讓喜愛追逐時尚的年輕人容易入手。然而,在一九八○年代,Topshop也曾經歷低潮,直到一九九○年代末期,藉由定期贊助倫敦時裝周及英國新銳設計師,引進設計活水才起死回生。

為擺脫單純的低價定位,Topshop也不時與知名設計師、模特兒合作,利用「名人效應」吸金。例如名設計師卡拉揚(Hussein Chalayan)、韋柏(Tristan Webber)、包伊德(Tracey Boyd)等。

二○一五年五月,Topshop與名模凱特摩絲(Kate Moss)推出的聯名系列,更是引發轟動。二○一六年四月,Topshop和美國歌手碧昂絲合作創立品牌IVY PARK開賣,雙方各持一半股分,開啟另一種商業模式。

血汗勞工日薪不到兩百

自己做的衣服卻買不起

創立逾半世紀後,Topshop從一個專櫃,發展到在全球近四十國有超過五百家分店,其中三百家在英國。現在更透過網路商店,將商機更進一步延伸。

Topshop不僅販售女裝,從皮包、鞋子、配件到化妝品,女性從頭到腳的行頭都有。這麼多的商品需求量,讓Topshop不得不把生產線拉到人力低廉的亞洲。

二○○七年十二月,愛丁堡分店爆發學生抗議行動,指控Topshop的棉花來自「奴隸勞工」,類似的抗議行動與指控,在之後數年接續發生。

早在十年前推出凱特摩絲聯名商品時,Topshop就面臨上游廠商剝削勞工的質疑。Topshop去年與碧昂絲合作的品牌,也被踢爆是由日薪僅四點三英鎊(約新台幣一百七十二元)、每周工時超過六十小時的斯里蘭卡工廠工人所製作。

不僅如此,Topshop和基層勞工與清潔工也爆發薪資爭議。去年五月,數百名抗議者包圍Topshop在牛津圓環的分店,大喊「Topshop真可恥」,要求調高工資。

Topshop清潔工時薪為七點五英鎊,高於英國平均時薪七點二英鎊,但遠低於倫敦生活工資標準的每小時九點四英鎊。根據薪資揭露網站,Topshop在倫敦地區的基層員工時薪,目前仍不到八英鎊。

一分錢一分貨,快時尚的快速、低價、新潮或許吸引人,但低價伴隨的可能是劣等品質,又或是剝削勞工的轉移成本,值得購物者三思。

美國

糖衣包裹的快時尚真相 你所不知的真實成本

以平價路線吸引消費大眾,迅速掌握流行風潮的快時尚品牌,近幾年蓬勃發展,使得不少傳統服飾品牌紛紛被「打趴」,面臨邊緣化或淘汰下場,就連曾風光一時的青少年潮牌「美國服飾」也走上兩度聲請破產的結局。

一件衣服背後的祕密:

環保衝擊與勞工剝削

快時尚到底有多「快速」?康乃爾大學纖維科學暨服飾設計系教授路易斯(Tasha Lewis)分析,以往服裝市場是以一年四季來區分,如今則變成一年有七季、九季,甚至更多。

然而,包括H&M、Forever21及Zara等龍頭業者,在業績蒸蒸日上的同時,也成為消費者保護組織與勞工權益團體的檢討對象。原因在於,每年市場高達三兆美元的快時尚產業,卻充滿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內幕,例如開發中國家的自然環境遭破壞,還有當地勞工權益飽受侵犯。

美國導演摩根(Andrew Morgan)二○一五年推出的紀錄片《真實的成本》便以快時尚為主題,探討這些品牌服裝的生產過程。透過鏡頭,摩根帶領觀眾見識到廉價勞工在近乎剝削的工作環境與條件下,為快時尚品牌生產一批又一批的最新產品,以及這些成衣廠對孟加拉、印度、中國以及柬埔寨等地河川造成的汙染。

一九一六年代美國流行時尚產業中,約百分之九十五服裝是在美國國內製造,但現在卻只剩百分之三。為壓低成本,快時尚品牌不但把工廠設在人事成本低廉的開發中國家,還進一步以各種壓榨手段,逼迫當地工廠縮減預算,若辦不到就揚言直接關廠,遷到其他城市或國家。

快時尚成衣廠的勞工,工作環境究竟有多惡劣。以孟加拉首都達卡工廠為例,曾有勞工遭到工廠工頭拳打腳踢,搖搖欲墜的廠房,不但高溫悶熱,還充斥對人體有害的各種化學物質。在柬埔寨的工廠則發生過勞工遭警方開槍事件。

為滿足快時尚產業對棉花的大量需求,在印度出現了基因改造的棉花田,棉花種籽被特定廠商壟斷,導致當地傳統棉花種植業者面臨生存困難,甚至傳出農民因此走上絕路的悲慘案例。在環境與健康影響方面,基因改造棉花田需要使用大量殺蟲劑,導致印度旁遮普省嬰兒畸形及身障案例頻發,罹癌比例更是節節上升。

快時尚讓地球無法呼吸

業者回應良心消費呼籲

由於快時尚品牌行銷策略奏效,青少年近幾年已成主力消費群,他們透過大量消費,在同儕間尋求群體認同感。在永無止盡的潮流變化下,價格低廉的快時尚讓服裝儼然變成「拋棄式」產品,這種消費行為的改變,在美國也引發某種程度的環境影響。

據統計,如今美國消費者每人一年平均丟棄的服裝高達三十七公斤,其中僅一成會被捐到二手店。由於絕大多數服裝不是由生物可分解質材所製,這些垃圾場所帶來的土壤、水源等影響,後果難以設想。

為因應外界對於「良心消費」的呼籲,經常被環保團體點名批判的H&M,二○一三年在快時尚業者間首開先例,推出衣服回收計畫。消費者把舊衣褲、舊襪子甚至舊內衣褲帶到H&M分店,店員將視衣物狀況代為分送至二手店供他人「再穿」,或送到工廠製成抹布等物品「再使用」,或製成隔熱纖維等材質「再利用」。不過實際成效如何,某些環保人士仍持保留態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