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楊煥明 編寫生命密碼科學家

文/記者周科、王曉丹 |2017.10.08
1875觀看次
字級
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全基因組「霰彈法」策略對大型植物基因組進行測序,獨立完成超級雜交水稻父本秈稻「9311」基因組的「工作框架圖」;研製SARS的診斷用抗原、抗體和相關標記物,並在全球首個公布SARS診斷試劑…… 圖/新華社
第一個完整中國人基因組圖譜在深圳繪製完成。圖/新華社
化學物質合成完整活性染色體。圖/新華社

文/記者周科、王曉丹

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全基因組「霰彈法」策略對大型植物基因組進行測序,獨立完成超級雜交水稻父本秈稻「9311」基因組的「工作框架圖」;研製SARS的診斷用抗原、抗體和相關標記物,並在全球首個公布SARS診斷試劑……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楊煥明,一名從砍柴割草、捕魚捉蝦到「編寫生命密碼」的基因組學科學家。

少年經驗探索動力

出生於浙江省樂清市一個山村的楊煥明,小時候一放學就得去砍柴割草,每逢周日還得冒著被淹死的危險,到海邊捉魚蟹。右手一道幾公分長的刀疤,是他兒時翻山越嶺辛苦勞作的見證。

「哪個農村孩子,不希望『不勞而獲』呢?」小時候的楊煥明,心中有個「揠苗助長」的夢想,他恨不得秧苗能一夜長成稻穀,穀子能像蠶豆那麼大。

一次,楊煥明從鄰居沾滿泥巴的手中看到了一節蓮藕,這種生長於淤泥之中、橫切面巧妙排列數個小孔的植物,讓他感覺到生物的神奇。「這是我第一次為神奇的大自然所造就的生物之美所感歎!」他說。

楊煥明被科學力量所震驚的,還有柴油機和農藥。柴油機的出現,取代了龍骨水車,提高了父輩灌溉農田的效率;農藥的噴灑,不僅沒能滅絕害蟲,還汙染了河田裡的魚蝦。正是這些經歷,讓楊煥明開始愛上自然,產生了探索科學世界的動力。

在幾十年前的「上山下鄉」期間,楊煥明在當地一家釀造廠總技術員的幫助下,閱讀了大量生物教材,還學習了微生物的基本知識。當吃苦耐勞的楊煥明被鄉親認定日後一定能當上生產隊長時,他心裡想的卻是:「我一定不會在這裡一直待下去。」

一九七五年,楊煥明進入杭州大學生命科學院,就讀他喜歡的生物系。從此他的生命科學研究的序幕正式拉開。

多年後,楊煥明帶領他的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全基因組「霰彈法」策略完成了水稻這一大型植物基因組的測序和分析,由大陸科學家獨立完成的超級雜交水稻父本秈稻「9311」基因組「工作框架圖」,揭開了其高產、優質、美味背後的奧祕。

只有吃苦才懂珍惜

在楊煥明的少年朋友和青年工友的印象裡,他永遠是一個「讀書狂」,書包裡總是放著要看的書。至今,他仍然堅持每天看書、看文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每天讀三十篇以上的文獻資料。他把看書、看文獻當作是「戲讀」,如遊戲一般。科學對於他來說是輕鬆而快樂的,他從那裡找到了人生的樂趣。

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楊煥明說:「只有吃苦,才能懂得珍惜,才會更加熱愛學習。」念小學時,楊煥明憑藉大量的閱讀,作文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老師將優秀作文貼在牆上,那個時候,他的作品幾乎霸占了一整面牆。

小學畢業後,楊煥明考上了縣裡的中學。校園裡學風很好,剛進校時,楊煥明甚至有點自卑。有一次作文才得了六十四分,為此他偷偷哭泣。

但這個自尊心很強的男孩很快追了上來,成績全班第一,又當上了班長。青澀的記憶裡,還有這樣的片段——在學校的運動會長跑中,身材瘦小的楊煥明堅持到底,獲得了「風格獎」。也只有這樣才能彌補體育分數的不及格,他才能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

然而,中學讀到一半,他就參與到「上山下鄉」,那個年代盛行「讀書無用論」,但楊煥明把夜晚在煤油燈下讀書看成是最大的享受。

「書都被燒了,只剩下三本我偷偷藏著的英語書。」直到現在,楊煥明還能清晰流利地背出英語書裡幾乎所有的課文及後面的補充閱讀,還有所有的英文詩歌。

當年與他同住一室的工友感慨:「楊煥明這個人說好每天背三十個英語單詞,就一定做到!」

正是憑著這股認真勁,楊煥明後來出國深造,取得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博士學位,隨後在法國、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一九九○年代初,楊煥明決定回到中國大陸。

投入基因組學研究

從一九七八年畢業於杭州大學生物系,到獲得南京鐵道醫學院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從一九八四年赴哥本哈根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到後來在法、美繼續博士後研究,楊煥明始終關注生物和基因組學的最新動態。一九九四年,楊煥明帶著最先進的科學知識回到中國。一九九九年,他與合作夥伴共同組建了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

歸國後,楊煥明帶領團隊為「人類基因組計畫」、「人類單體型圖計畫」等國際合作的基因組計畫,以及水稻(秈稻)基因組、SARS冠狀病毒的基因組研究等有了具體成果。他們所承擔的人類基因組、水稻基因組以及家豬、家雞、家蠶基因組等重大專案,使中國大陸的基因組研究得以躋身世界舞台。

因「在水稻基因組測序研究中發揮的領導作用」,他於二○○二年被《科學美國人》雜誌評為年度科研領袖人物。二○○七年,楊煥明和他的團隊繪製出第一個黃種人基因圖譜,標誌著中國基因研發技術達到世界領先地位,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為當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第一位。同年,華大基因主力移師深圳,成立了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此後,楊煥明致力於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建設與發展。二○○九年,他所帶領的基因組科學創新班的學生已經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科學》上發表署名論文七篇以上。在深圳特區成立三十周年之際,楊煥明獲得了深圳特區三十年三十位「傑出創新人物」稱號。

楊煥明憑藉著這些成果,在華大基因落戶深圳的二○○七年,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生最大的幸運

愛上科學

二○○○年六月二十六日,楊煥明終身難忘。北京時間傍晚六點整,包括中國在內的六個國家同時宣布,號稱「生命天書」的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製完畢,其中的百分之一由中國大陸完成。

百分之一得來並不容易。一九九八年,人類基因組計畫的工作幾乎已被五個已開發國家瓜分完畢,最遲加入計畫的德國只分到約百分之二。此時,中國決定迎難而上。

資金不足,楊煥明個人捐出了人民幣一百多萬元,一些同事也主動掏錢自助,甚至還向家屬借錢,供團隊共度難關。時間緊迫,楊煥明與同事卯足勁,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創造了奇蹟 ——通過網路遞交的一個測序片斷,其誤差率僅為百萬分之六,創造了世界紀錄;每天測序量達到二百萬對鹼基,中國的基因組測序能力被證明僅次於美國、英國和日本。

「加入國際人類基因組計畫,使中國平等分享該計畫所建立的所有技術、資源和資料,並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獨立完成大型基因組分析的國家,意義重大且深遠。」楊煥明說,因為只有擁有了自己的資料和參考樣本,才能全面篩選特異性疾病基因,為後期預防醫學研究鋪路。

楊煥明說,基因組學正處於科學發現的「黃金時代」,很多未知的科學現象和未解的科學問題正等待著在這領域奮鬥的科研人員、教師和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去解釋。

「愛上科學是最大的幸運,希望更多對生命科學感興趣的年輕人,選擇生命科學研究作為自己的工作和事業,並讓研究成果造福人類和大自然。」楊煥明期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