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平遙古城 手作留住傳統味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2017.10.07
2002觀看次
字級
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內旺旺手工月餅店內,人們正在打製月餅,現場充滿了歡聲笑語。
92歲的羅愛卿展示大團圓月餅模子。

在過去的80年裡,中國大陸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1997年被聯合國認可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平遙,當地古城人仍保留過往傳統,連中秋節的月餅仍堅持自己手作,除了普遍的圓形,還要製作少量的葫蘆狀、月牙狀、玉兔模樣的月餅,分別給男孩、女孩、小孩食用。這樣的堅持反而成為古城的商機。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是一座具有二千八百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九九七年十二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平遙為世界文化遺產。正如同悠久的歷史,平遙古城的中秋習俗蘊含著濃濃的家國情懷。

八十歲高齡的李淑仙生養了八個兒女,雖然現在白髮蒼蒼,但眼不花、耳不聾,手上戴著小兒子剛給她買的金戒指、金手鐲,平時不是在家看看電視,就是搬凳子坐在臨古城東大街的家門口看看過往的遊客,日子過得悠閒自得。

老人家生活在古城內,過中秋節的習俗一點也沒變:打月餅、吃餃子、晚上拜月亮。「從我記事起,家家戶戶自己打月餅。自己做的好吃,又酥又脆又香。」李淑仙說,她家的月餅模子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是母親留給她的。大小有好幾個,其中最大的一個模子當中是月亮,四周是梅花,因為用了六十多年,老人記得清清楚楚。

平遙的月餅大而薄

在過去的八十年裡,中國大陸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古城人過中秋節的傳統不僅沒變,而且保留得很完整。

「一般的月餅小而厚,但平遙的月餅大而薄。」李淑仙說,平遙人過中秋節有三個特點。一是,古城家家戶戶都要做大月餅,當地人稱「團圓」,根據大小,分為「大團圓」、「二團圓」、「三團圓」,寓意中秋節家人團聚。製作材料很簡單,就是用熱油和麵粉,餅餡基本以紅糖、白糖、黑白芝麻、瓜子仁、花生仁、核桃仁等為主,然後包好用月餅模子壓出花紋,再放到爐子或電烤爐烤熟即可。二是,平遙手工月餅花形多樣,相當漂亮。除了普遍的圓形外,每家還要製作少量的葫蘆狀、月牙狀、玉兔模樣的月餅,分別給男孩、女孩、小孩食用。

最值得一提的還是中秋夜的「拜月」。每當中秋節晚上月亮出來後,古城內家家戶戶都會在院子裡擺上供桌,點上香、紅蠟燭,並用各式各樣的月餅和蘋果、葡萄、香蕉、桃、桔子等當季水果供奉月神,之後還要叩拜祈福。祭拜完畢,家人按人頭數將「團圓」月餅切塊,分而食之,表達著「團圓」的美好願望和期盼。「八月十五月亮最圓,象徵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吧!老人傳下來的風俗,我們就得繼承呢。」李淑仙說。

住在平遙古城真武廟街四十五號的羅愛卿,雖然已九十二歲高齡,仍然堅持自己打月餅、拜月。她說,自從十八歲嫁到平遙古城,這個風俗就沒有變過。以前生活條件不好時,用玉米麵粉代替白麵粉,全家就打一個大團圓月餅吃,後來十斤白麵粉裡能加兩斤油,現在十斤白麵粉裡加三斤油。

「月餅的味道變了,這是咱老百姓好日子的味道。」羅愛卿說著,笑得合不攏嘴。

小四開始學做月餅

正值國慶小長假,在平遙現代工程技術學院學美術的高二學生任書帆,在古城內一家陶笛店打工。只有十七歲的她已經幫助媽媽打好了今年家裡過中秋節的月餅。和麵粉、做餡兒、包餡兒、用模具做造型、燒烤月餅,從小學四年級就做媽媽小幫手的她,說起製作平遙手工月餅頭頭是道。

任書帆說,中秋節是她最喜歡的傳統節日之一,因為這天在外打工的爸爸會回家,一家人團聚。不僅如此,中秋夜,她爺爺一輩的兄弟、爸爸一輩的兄弟,還有她一輩的兄弟姐妹,整個家族會聚在傳統四合院裡吃月餅、聊天。

「我喜歡躺在床上望著窗外的月亮,這樣的月亮看上去特別美。我還會對著月亮許願,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能考入美院。」任書帆說,中秋節她最愛吃自家做的手工月餅,不僅味道好,還特別有成就感。

隨著時代發展,也有人覺得打月餅麻煩,就會提前拿著餡料,找專門打月餅的師傅打月餅。旺旺手工月餅店就是平遙古城內第一家月餅加工的店,已經有二十二年的歷史。三十五歲的老闆趙中旺十四歲就跟隨師傅學打月餅,如今當古城內很多人開始用電烤爐烤製月餅時,他仍堅持用傳統的火爐烤。

「每年就中秋節前乾上半個月,能賣二千多斤麵粉,約合一萬四千個月餅。」趙中旺說,這半個月時間他每天早上六點鐘起床,一直忙到夜裡十二點。為了適應不同人群對健康的需求,除了打製傳統甜口味月餅外,還有鹹口味的。

在平遙古城東大街一個古宅裡,十餘人圍著一個大案板正在熱火朝天地製作月餅,不時傳出歡聲笑語。她們都是趙中旺的親屬,有嬸子、大娘、奶奶、姥姥等,其中最小的五十多歲,最大的九十多歲。火爐旁兩三個大籮筐裡盛放著新打出來的月餅,金燦燦香噴噴,讓人看著垂涎欲滴。

手工月餅 堅持傳承有商機

隨著平遙古城先後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前來古城旅遊的遊客愈來愈多。走在古城的主要街道上,不時能看到賣「粗月餅」的小攤兒,打製月餅的不僅有老人還有年輕媳婦。很顯然,平遙手工月餅已經成為了當地的一種小吃。

記者看到,古城人用月餅模子打出來的「團圓」月餅上還有印花,除了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圖案和寓意福壽的字樣外,每個「團圓」月餅上還印有一根香菜。

「香菜要挑有根的,希望家裡人丁興旺吧。『香』字同音『想』字,也是想念的意思。」五十五歲的郝亮花在西大街上擺了個手工月餅攤,如大圓盤一樣的「大團圓」月餅吸引著來來往往遊客的目光,不時有人停住腳步詢問價格。

與郝亮花的「團圓」相比,平遙古城大多數的手工月餅攤上賣的是「一口酥」的小月餅。這是專門為遊客量身定做的月餅,既方便遊客品嘗又方便攜帶,不至於浪費。

五十二歲的景萍在南大街擺小攤賣手工月餅已經有七、八年時間。身為古城的農民,如今一分地也沒有,全靠旅遊為生。她告訴記者,一年除去一萬元的地攤費,還能賺三萬元。

「手工月餅已經成了特色小吃,旅遊為我們搭建了平台,帶來了致富的機遇。」景萍說,兩個兒子分別在西藏民航和重慶高速工作,節假日反而更忙,所以回不了家,但她每年都會給兒子留「團圓」月餅。

無需過多花樣

不同於在古城街上擺地攤,有著百年老字號的慶義泉爐食鋪在老宅裡專心做起了手工月餅。記者在古城東郭家巷的月餅小店裡看到,店面用玻璃裝修,非常乾淨,參觀者既能與工人隔離,還能清楚看到裡面生產的全部過程。

慶義泉老闆王超俊說,他祖上就是做月餅生意的,一向以「餅皮酥薄、餅餡香甜、色澤金黃、滿嘴回香」著稱,這也是現在他對工人們的要求。如今,這個不起眼的月餅小店,一年生產月餅近十萬個,產品遠銷河北、陝西、山東、河南等地,甚至還有人開車專門來平遙買月餅。為了方便外地人購買,王超俊還開通了微信購買郵寄業務。

「沒有創新,只有繼承!我們不做那麼多花樣,就是要把平遙最傳統的五仁餡兒手工月餅傳承好,讓愈來愈多人知曉。」王超俊說。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