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 正在消失的石礱石

圖與文/洪少霖 |2017.09.25
3261觀看次
字級
石礱石評定其為甲級建材,為著名的特質花崗岩,俗稱「泉州白石」,此石材正在消失與被世人遺忘……圖/洪少霖

文/洪少霖

石礱石的開採,始於唐代,歷經了一千多年的時光,現代被用於人民大會堂、英雄紀念碑、南昌八一紀念館、南京中山陵、陳嘉庚紀念館、泉州開元寺、洛陽橋、閩台緣博物館、海峽體育中心等知名建築。

質地顯得細膩、微紅,還有著稀疏褐色斑點,經磨洗加工,才光潔可鑒,夏涼冬溫、不溜不潮,國家評定其為甲級建材,為著名的特質花崗岩,俗稱「泉州白石」,即為「南安豐州石礱石」,當地人簡稱為「礱石」。石礱是其唯一出產地,石礱是一個地名,不是鎮,也不是村,只是一段路、一片區域的名稱。位於省道三○七線,左為金溪,右有山脈連綿起伏。

傳說,正宗的礱石,放在烈日下,把手貼著它們,感覺不到任何溫度,反而有絲絲涼意;如果把雞蛋打破,倒在上面,十來分鐘後,雞蛋就會被蒸熟。

由於過量開採容易引發地質災害,因而現今開採「泉州白石——石礱石」的石窟,大都已經被大陸官方強行關閉;儘管石礱石正在漸漸被世人遺忘,但歷史已然將它們銘記。

光陰千年轉換,石礱地域目前遺留下的石礦(當地人稱之為石窟)約二十多個,其他大部分皆為廢礦。我家位於泉州的母親河——晉江金溪南畔,對面為石礱,在冬天寒風凜咧的晚上入睡之時,我總能聽到金溪對面傳來一陣又一陣轟轟隆隆的聲響,催人入睡,久而久之,我自然而然對它的節奏有熟悉的感知。

在石礱土地廟對面的鋪頂山下,原本山高約一百多公尺,如今此山卻被挖空了,又被工人向下挖了一百多公尺,顯示著該石料的優良。沒有親眼所見,許多人往往難以想像那些堅硬的石頭在採石工人的手中,是那般的脆弱,輕易就被卸成了一塊又一塊,將之運往海內外,裝扮成美麗的殿堂、家居,打造成精緻的雕刻藝術。

曾經有一種聲音,是那兒附近之人從小聽到大的聲音,那是開採石礦過程中「燒石」的回音。燒石,是現今開採石礦與加工石材過程中的一道工藝,聲響在石窟中迴盪,寒風把它吹過了溪面,搖擺在村民的耳旁,也給村民的記憶留下故事背景的音樂。

那礱石的形成需要數十萬年甚至百億年的光陰。那時宇宙一片混濁,萬物開始聚集成形。它們經過億萬年的沉澱,最終才有了礱石那般美妙身姿。

我聽村裡的老人講述,在大陸改革開放以前,石礱石的開採需要市級以上政府批准,往往用於大陸黨政重要建築與國外出口;由此,可見礱石在歷史上擁有顯著的地位。

在泉州,很少人知道有著如此知名的石材;在泉州,更少人知道,如此知名的石材正在消失與被世人遺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