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懸明鏡青天上】聽之以氣(下)

文/江心靜 |2017.09.21
2519觀看次
字級
裝置藝術在一九七○年代萌芽,一九八○年代開始風行,二十一世紀一躍成為當代藝術的主流。攝影/林存青
「藝術界的奧林匹克」之稱的瑞士巴塞爾藝博會,一樓最重要的展廳全是前衛奇特的裝置藝術。攝影/林存青
藝術家江心靜為設計師洪麗芬講解如何體驗《聽之以氣》裝置藝術。攝影/林存青

文/江心靜

裝置藝術在一九七○年代萌芽,一九八○年代開始風行,二十一世紀一躍成為當代藝術的主流。

六月到瑞士參加有「藝術界的奧林匹克」之稱的巴塞爾藝博會,一樓最重要的展廳,放眼望去全是前衛奇特的裝置藝術,展現來自世界各地頂尖藝術家的創意,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藝術家以一個化妝品掉落、水龍頭的水不斷流洩冒著煙的浴室,凝結命案現場的驚悚時刻,探討針對女性的暴力犯罪問題。還有一件大型作品是一整間的傳統超市,收銀台櫃台什麼都有,除了貨架上空無一物,質疑現代人習以為常的消費文化。

打破媒材限制的裝置藝術,在一個獨立的展示空間內,作品可以包含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戲劇、詩歌、散文、電影、電視、錄音、錄像、攝影等不同素材,更打破傳統的被看/觀看方式,強調互動式體驗,藝術家創造一個環境,促使觀眾主動感受藝術,除了思考、動手外,還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以及味覺的全方位感官體驗。

美國藝術評論家安東尼.強森(Anthony Janson)對裝置藝術的大行其道,提出看法:「按照解構主義藝術家的觀點,世界就是『文本』(text),裝置藝術可以被看做是這種觀念的完美宣示,但裝置的意象,就連創作它的藝術家也無法完全把握,因此,『讀者』能自由地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裝置藝術家創造一個另外的世界,它是一個自我的宇宙,既陌生,又似曾相識,觀眾不得不自己尋找走出這微縮宇宙的途徑。裝置所創造的新奇環境,引發觀眾的記憶,產生以記憶形式出現的經驗,觀眾借助於自己的理解,又進一步強化這種經驗。其結果是,『文本』的寫作,得到了觀眾的幫助。」

感受到時代的浪潮,一直在思考水墨裝置藝術的可能性,看著手中六件釉下彩青花瓷盤,靈機一動,讓瓷盤沉入水中,就像是海中的沉船,既連結元青花和伊斯蘭瓷器交流的歷史,也像是水墨創造的靈視,與天地萬物產生連結,互動式設計是讓觀眾透過耳機聆聽曾獲頒艾美獎的美國聲音生態學家戈登.漢普頓為「聽見.江心靜」個展創作的自然音樂,隨著細緻、變化無窮的水聲,自由撥動水面,浮在水面的青花瓷緩緩漂過,加上舞台燈和風扇製造的漣漪光影,那不就是一幅3D立體的水墨畫嗎?

從靈感到作品的完成,過程是不斷的實驗,裝置藝術使用現成物的概念,更需要不斷測試效果,模擬與觀眾互動的舞台,終於,把想像化為真實。

《聽之以氣》作品是現代人一個可遇不可求的夢,一束光打在載沉載浮的青花瓷上,清風吹送水光灩瀲,「聽見江心靜」的字跡在水中暈染化開,來自山巔海湄的韻律在耳邊迴盪,隨手撥弄水面,圓瓷如月,迴旋,緩緩沉入宇宙的幽微,涼水沁心,眼耳鼻舌身意如空氣飄忽不知所蹤……

在隨時連網的液態社會,眾聲喧嘩是日常,獨處的寂靜更為珍貴。

精緻易碎的瓷在水中浮沉,如同海上陶瓷之路的沉船,是毀滅也是永恆,風行世界的青花瓷,千百年來是中華文化的載體,象徵對美好不懈的追求,承襲青花釉下彩的傳統,創造水墨技法和實驗書法的多媒材裝置藝術,思索東方哲學的當代性──在時代的颶風中,如何保持虛以待物的氣定神閒。

裝置藝術的終點不是作品完成,而是觀眾的參與,布展完成至今,看每個人的反應,遠超乎原來的想像,生動有趣,又表現潛藏內心深處的渴望,讓心中一塊石頭落了地,第一件裝置藝術作品,請多指教。

《聽之以氣》裝置藝術展

尺寸:依空間而異

材質:當代青花瓷、壓克力水缸、

鵝卵石、水、軌道燈、風扇

年代:2017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