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典故】 張翰蒓鱸之思

文/胡槐興 |2017.09.20
2128觀看次
字級

文/胡槐興

「蒓鱸之思」的典故,出自《晉書.張翰傳》,南朝宋人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也有記載。

張翰是西晉文學家,吳(今江蘇蘇州)人。曾在齊王司馬冏手下作官,眼見司馬冏驕奢專橫、沉迷酒色,大失民心,終必失敗,連累自己。又見秋風乍起,想到故鄉的蒓菜羹、鱸魚鱠美食,於是急流勇退,辭官歸里。

他歸隱不久,長沙王發兵攻冏,齊王司馬冏被斬於閭闔門外,張翰得免身於禍。人們說他有先見之明,所謂思念家鄉蒓羹鱸鱠,只是退位抽身的遁詞,其實是辭官歸隱。

蒓羹的蒓菜,是一種水生植物,也叫水癸,古時又叫蓴菜。用蒓菜作羹,自古即為美食,素負盛名。一則故事見《晉書.陸機傳》載,陸機到了洛陽,拜訪侍中王濟,王濟指著羊酪對陸機說:「你們吳地有什麼食物好食過羊酪?」陸機回答:「千里蒓羹,未下鹽豉」,於是蒓羹美於羊酪成了通論。詩人陸游:「姜宜山茗留閑啜,豉下湖蒓喜共烹」,就是引用這個典故。

作鱸魚鱠的鱸魚,是江南珍貴名產,肉質細嫩味極鮮美,古人將魚肉細切為鱠,鱸魚鱠自古視為珍肴。

有一個故事載於《後漢書.左慈傳》,左慈,字元放,廬江人,自幼學得仙術,曾赴司空曹操筵席。曹操對各位賓客說:「今日各位貴賓相會,珍饈美饌大體都有,所缺只是松江的鱸魚。」

左慈在下坐應聲而起說:「鱸魚易得也。」於是取來一只銅盆,盆中盛水,左慈用釣竿,一會兒就從盆中釣出數尾鱸魚,當場作成魚鱠,讓所有賓客大飽口腹。由此可證,鱸魚鱠,是當時知名珍肴。

宋人范大成,曾寫過一首詩,讚美鱸魚鱠:「細搗橙韮有鱠魚,西風吹上四腮鱸,雪松酥膩千絲縷,除卻淞江到處無。」

蒓菜、鱸魚,固然滋味雋永膾炙人口,但它能名聲遠揚,傳誦不絕。還是與張翰有著密切關係。

宋代談明,在他所撰嘉泰《吳興志》,談到蒓菜時說:「清香柔嫩可作羹。」談到鱸魚時也說:「肉細美,宜羹,又可作膾,張翰所思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