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園區 轉型不消費

 |2017.09.18
2670觀看次
字級
華山文創園區成功聚集人潮,但也遭批評太商業化,無法支持真正需要支持的文創產業工作者。圖/陳宛茜
華山文創園區成功聚集人潮,但也遭批評太商業化,無法支持真正需要支持的文創產業工作者。圖/陳宛茜
空總創新基地將成台灣文創園區「不消費」的轉型之作。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台灣文創園區過度商業化,被批評淪為「文創百貨公司」。文化部長鄭麗君日前表示,將全面檢討台灣的文創發展,思考是否繼續採傳統園區的思維模式。文化部即將接手的空總創新基地,將是台灣文創園區轉向「不消費」的轉型之作。

立法院預算中心日前提出報告,指多數文創園區餐飲、商店比率過高。鄭麗君說,隨時代改變,文化部也在思考改變過去文創園區的模式,轉型為人與創意的支持平台。

文化部明年正式進駐空總創新基地打造「文化實驗室」。文化部文創發展司長陳悅宜說,這將是文化部實驗新型文創園區的開始,這是一種「不消費」、進駐的文創團隊也不必擔心「漲租金」的新概念文創園區。

過去認為,文創園區須有餐飲、商店,才會吸引民眾駐足。文化部企圖挑戰這種「文創等於消費」的觀念,陳悅宜說,文創園區不必非得成為商場才能吸引民眾,光是各種創新的藝文體驗便可吸引民眾。

業者:已發展15年還實驗

她說,進駐空總「文化實驗室」的文創團隊,將不能有任何商業行為。他們會做展覽與表演,提供產品讓民眾體驗,但全部不收費,杜絕消費行為,讓空總變成民眾免費「文化體驗」的重要場域。空總會有咖啡館和餐廳,但由官方經營。

空總也不採現行園區的BOT、ROT方式,由文化部旗下的非營利組織「台灣生活美學基金會」經營。進駐空總的文創團隊,不必付租金,以「提計畫」的方式,由基金會遴選進駐。計畫結束,團隊就得離開,讓園區的文化樣態靈活彈性。

但經營華山文創園區的遠流董事長王榮文說,此種園區不能稱為「文創『產業』園區」。他表示,沒有消費、便沒有營利模式,品牌無法摸索經營之道,也失去與產業的連結。

「台灣發展文創產業十五年了,為什麼還在『實驗』?」王榮文認為,政府經營五大文創園區多年,此時最該做的是總結與檢討,從過去的基礎上改進與發展,而不是從頭開始「實驗」。

廠商:銷售也是一種育成

墨策國際總經理李雨珊近年奔走兩岸發展幾米文創品牌。她認為,一個支撐文創產業發展的園區,須聚集辦公/創作空間、展演空間、教育體驗空間與零售餐飲空間,缺一不可。

「銷售也是一種育成。」李雨珊認為,賣場讓創業者學會面對市場、與產業產生連結。失去此一功能,或許還能完成展演創作的培養和育成,但對產品開發、服務創意等卻失去實作空間。

如何避免文創園區的經營者成為「二房東」,讓文創團隊不必因租金壓力不斷流浪?十禾設計創辦人吳聲明曾擔任大稻埕URS127的主持人,協助微型文創業者進駐閒置空間。他表示,政府應做的是設置一個非營利中介組織,媒合文創業者與閒置空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