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81 心理學家平克:長壽村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文/楊慧莉 |2017.09.09
2396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現代人要活得健康、長命百歲,一般認知裡,不外乎健康三要:作息正常、營養均衡和適度運動。但真的只有如此嗎?心理學家平克本來也這麼認為,直到造訪薩丁尼亞島上的一座長壽村才為之改觀。她發現村裡壽公與壽婆一樣多,此情況顛覆了一般人既有的印象,再進一步探索,才了解原來還有比健康三要更重要的長壽祕訣。

造訪長壽村
壽公與壽婆一樣多


蘇珊.平克(Susan Pinker, 1957-)是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的心理學家和作者,也是《華爾街日報》的社會科學專欄作家,還幫《紐約時報》、《衛報》等諸多報章刊物寫過文章。

平克於二○一○年獲頒美國心理協會基礎科學獎(William James Book Prize)的第一本著作《性別悖論》(The Sexual Paradox),已在十七國發行。近作《村莊效應》(The Village Effect)是加拿大的暢銷書;書中結合田野調查和科學報導的研究對長壽祕訣提供新的見解,值得聆聽。

前往藍色寶地

在發達國家,平均而言,女性的壽命比男性壽命多出六到八歲。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甚至於二○一五年發表了一篇報導說,任何年齡的富有國男性的死亡率都比同年齡女性多出一倍。

換句話說,壽婆多於壽公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這世界卻有一個地方例外。它是義大利薩丁尼亞島(Sardinia)的「藍色寶地」(Blue Zone)。此地百歲人瑞的數目是相隔不到兩百英里的義大利本島百歲人瑞的六倍、北美洲的十倍;最特別的是,這裡的壽公跟壽婆一樣多。此現象顛覆了傳統認知。

平克得知此事後,引發好奇,決定前往當地一探究竟,藉以揭開長壽之謎。她先從居民的基因著手,卻隨即發現這個部分僅占了百分之二十五,他們長壽的原因主要來自生活型態。

村民比鄰而居

平克造訪了一處位居藍色寶地中心點的村落「Villagrande」。這裡的村民身處盤錯交織的巷弄裡,彼此間互動緊密,守望相助。當她走在街上,可以感受到數百雙眼睛躲在門後、門簾、百葉窗後窺視她。一如所有古老的村子,平克認為,「Villagrande」之所以能夠延續,便是靠這種結構、城牆、教堂、廣場的設計,得以凝聚村民彼此關係,抵禦外侮。

平克造訪了多位百歲人瑞,其中一位是健談的一百零二歲人瑞穆瑞努(Giuseppe Murinu)。受訪期間,他侃侃而談自己如何在兩次大戰期間像隻小鳥般於森林裡覓食,以及如何與同樣超過百歲的老婆將六名子女撫養長大。他與兩位七十多歲的兒子同住。相較於兒子對如平克的外來者保持高度警戒,穆瑞努顯得正面而外放。難道思考正面是他們長壽的原因?平克一度有此錯覺,但下個受訪者就出其不意了。

下個受訪對象是脾氣古怪的克瑞阿斯(Giovanni Corrias)。當平克問他何以如此長壽,對方卻沒好氣的回答:「這是祕密,不告訴妳!」

不以照顧為苦

儘管有點惹人嫌,與克瑞阿斯同住、負責照顧他的姪女瑪麗亞卻依然敬愛他,並稱他為「我的寶貝」。

平克想起歐美國家多半以照顧家中長者為苦差事,於是就問六十多歲的瑪麗亞,照顧幾近耳聾又有些暴躁的百歲叔叔是否讓人心情沮喪?沒想到瑪麗亞有些不悅的說:「怎麼會呢?我心甘情願!妳不了解,他是家中之寶。村中的資深居民都是寶,我們都懷著愛來照顧他們。」

當時,瑪麗亞身旁還有一位帶著新鮮蔬果到訪的二十五歲姪女莎拉。於是,平克就問莎拉,未來是否也會這樣照顧長輩,莎拉隨即回答:「當然,村裡的每個人都會如此。」

這時,平克注意到莎拉手上的蔬果,這才想起不管在哪個廚房訪問人瑞,那裡總是熱絡不已,一副隨時要開趴的模樣。而她也很快發現這裡的居民一旦上了年紀,事實上是終其一生,都不乏親朋好友、鄰居、牧師、酒吧老闆等人相伴;換句話說,他們從來都不會孤獨以終。

揭開長壽謎
群體意識有益健康


平克的義大利之行不僅遇到很多壽公,也面會了不少壽婆,其中一位是一百多歲的德瑞莎(Zia Teresa)。德瑞莎教平克如何做出在地美食「義大利餃」,這種餃子包了高脂的里科塔奶酪、薄荷,並沾上番茄醬。德瑞莎還示範弄出漂亮褶紋又不會讓餃子破開的訣竅。她每周日與女兒做義大利餃,做好後分送給街坊鄰居好友。

見識到藍色寶地美食風情的平克,明白了原來無麩質、低脂的飲食並非他們吃到一百二的長壽之因。

社交生活更重要

就在平克探訪藍色寶地人瑞長壽的原因時,楊百翰大學的心理學家茱莉安.浩特─朗斯泰德(Julianne Holt-Lunstad)也在做相關的研究。朗斯泰德的研究記錄了成千上萬中年人的生活型態,包括他們的飲食、運動、婚姻狀態、多久看一次醫師、有無菸酒習慣等。七年後,她與研究團隊回頭檢視這些人的健康後發現:乾淨的空氣、胖瘦、運動在健康的預測值上均非首選;不良的菸酒習慣確實有礙健康,但儘管戒掉也非長壽的保證;倒是有兩種社交生活成為健康預測值的首選。第一,是否有親密關係,可以在急需用錢時給予接濟,身體不適時幫忙叫醫師或送往醫院,沮喪時陪伴在旁;第二,是否有群體意識,常跟周遭的人互動——這些人雖跟你非親非故,但可能每天幫你調製咖啡、送信、甚至只是遛狗經過你家門。

交流可防治病情

換言之,群體意識在朗斯泰德的長壽研究中極具關鍵性。事實上,根據平克的觀察,過去十年來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群體意識可增強一個人的免疫力和韌性。

「美國社會神經學家卡西波(John Cacioppo)表示,一個人是否覺得被社會接受和支持將影響他的生物進程,轉化身上的疾病表現;要是他感到疏離,就會在他身上的每個細胞裡留下孤單的印記。加州大學柯爾(Steve Cole)所引領的研究也顯示,社會聯繫可開啟或關閉調整腫瘤大小的基因開關。因此,有數據證明,有頻繁社交生活的婦女萬一罹患乳癌,存活率是社交生活不多的罹癌婦女的四倍。」

另外,平克還從其他人的研究數據中發現,常與朋友互動的五十歲男性比起孤單男子較不易罹患心臟病;中風者如有好的社交生活可免於惡化,比吃藥還好;有活躍社交生活的人如生病比孤單患者更快復原。

上個世紀九零年代,有法國研究者監測一萬七千名公用事業退休人士的生活習性,也發現十年後能否健在亦取決於是否有活躍的社交生活,也因此證明退休養老金並非代表一切。

杜絕文明病
當面交流至關重要


既然過去十年所有的研究都顯示,面對面的社會交流對一個人的健康如此重要,為何大家都視若無睹呢?

平克認為,原因出在大家太執著於飲食、金錢、運動和藥物上了,「覺得抽菸、吃得太鹹、吃動物性脂肪、過重會讓人短命,反之,服用抗生素、多做運動和正確飲食就能延年益壽,於是我們改變飲食、工作和休閒方式。儘管社交已獲證實具有轉化力量,我們仍變得愈來愈孤單」。

常上網不利健康

再者,平克發現,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現代人當面交流的機會更少了。是否會對健康造成不利?

平克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儘管許多人玩臉書等社群媒體,看似流連於社交生活,「但只有當面交流才能觸發神經傳導物質,這種物質可像疫苗一樣提供保護」。

因此,她建議世人不妨多跟人做眼神接觸、握手、與人雙手擊掌等,這些動作都能增加信任、減輕壓力,並製造消除疼痛的多巴胺。

女性為何較長壽

頻繁的社交生活能延年益壽,平克認為這也解釋了何以壽婆會多於壽公,因為比起男性,女性終其一生更善於人際互動。她們的友誼已經形成一層強大的生物機制,可用以對抗疾病和衰老。同樣的情形也見諸於其他物種。她引述人類學家席克(Joan Silk)的研究,表示「有一群手帕交的母狒狒活得較沒壓力、較長壽,也有較多的孩子存活下來」。

平克再以神經學家雷德凱(Elizabeth Redcay)近期的磁振造影研究為證表示,社群媒體儘管有其媚力,卻有如隔靴搔癢,是無法像當面接觸那樣激化腦部活動,有助問題解決和專注力的提升。

想長壽就這麼做

現代人花很多時間上網,甚至多過睡眠時間,這其實不是好現象。平克認為,數位裝置有利分享訊息,卻無法深化人際關係,讓人產生歸屬感,「而像藍色寶地這樣凝聚力極強的社會則暗示世人,如果我們要長壽健康和快樂,就該用行動裝置增加而非取代當面交流」。

趨勢專家佛里曼曾從一位醫師口中得知,疏離感是美國人現今最大的疾病。但這可能已是全球文明病,就在我們手機滑得愈多卻愈來愈不快樂時。

平克針對此現象提出以下建言,「如果男人想跟女人一樣長壽,如果都市人希望跟地中海村落居民那樣長命百歲,只需待在熟識的地方,跟街坊鄰居多交談;沒有必要丟掉智慧型手機搬到鄉間的薩丁尼亞島。一旦你了解想讓自己健康快樂,所需要的不只是電子畫素的連結、一堆親朋好友的相伴,你就可留在原地,建立自己多元的社群網。此時,長壽村就近在咫尺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