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古代文人 寫出富裕路

文/周鐵鈞 |2017.08.22
1524觀看次
字級

文/周鐵鈞

歷史上,許多文人通過科舉走上仕途,拿著朝廷的俸祿可以衣食無憂,但有些才華出眾的文人卻「屢試不第」,如盧照鄰、孟浩然、賈島等,只好靠「寫」謀生。但,古時候沒有報刊,寫出再美的詩文也賺不到稿酬,文人靠寫什麼闖出一條致富路呢?

當時寫三種體裁可賺錢:公文、辭賦、碑銘。唐代文人李邕擅長寫公文,《舊唐書·李邕傳》記載:「早擅才名,尤長碑版。代撰官折受籌銀巨萬,據此為豪富者。」有一次,朝廷監察御史到山東視察,齊州一個叫黃頗的官吏找李邕寫彙報,李邕妙筆生花,把黃頗主管的司法事務敘述得無可挑剔;御史看過大為欣賞,當即提拔黃頗為齊州太守。

黃頗高興地付李邕五萬錢當報酬,當時一個農民年收入還不到一千錢。李邕一生代寫公文近千篇,積蓄起殷實的家產,生活也非常奢侈。杜甫曾寫詩描述李邕的闊綽:「干謁走其門,碑版照四裔。豐屋珊瑚鉤,麒麟織成罽。」據記載,賀知章、宋之問、駱賓王等都代寫公文辭賦,賺來不菲的錢財,靠寫作踏上了富裕路。

韓愈是寫碑文的高手,他寫〈平淮西碑〉得報酬五百匹絹。按《中國物價史》記載,唐開元年間五百匹絹相當於七千六百九十斗米,換算成如今貨幣為十九萬九千九百四十元。由此推算,韓愈寫一通碑文就拿到二十萬元報酬,如此高的回報,想不富都不行。

白居易寫辭賦在江浙一帶名望頗高,蘇州富豪霍無寒請白居易為其父誕辰寫一篇壽賦,給了三萬錢報酬,幾乎相當於蘇州刺史一年的俸祿;他為元稹的莊園作賦獲酬六萬錢,他全捐給了香山寺為元稹積功德。白居易雖晚年潦倒,中年時卻是靠寫辭賦腰纏萬貫的豪紳。

靠代寫書文發家不僅發生在唐宋時期,《晉書.陳壽傳》載,有人請陳壽為其父寫傳記,用十幾輛馬車拉來千斛白米,說:「為家父作佳傳酬爾。」一篇傳記換來的千斛米,夠兩百人吃一年,可見在晉代寫作就已是致富的行當。

南朝《昭明文選》記載,西漢時期,陳皇后失寵,為表明衷委,請幾個文人給漢武帝寫文賦,但她自己看了都不滿意。有人推薦寫〈子虛賦〉揚名的司馬相如。陳皇后鳳輦親駕來找司馬相如,他聽完皇后的傾訴同情油生,文思如湧,揮筆而就一篇悽楚委婉、動人魂魄的辭賦,武帝讀後大為感動,陳皇后遂重新獲寵,這就是被後人譽為千古絕唱的〈長門賦〉。

後來,陳皇后賜司馬相如一百兩黃金為報酬,當時一個人全年生活費一兩黃金就綽綽有餘,司馬相如僅一篇文賦,便躋身富人行列,一輩子吃穿不愁了。

鄭板橋為自己的詩畫明碼標定出「板橋潤格」貼在書房,並寫詩道:「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紙三千,任渠話舊任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這在當時心裡想錢、兜裡沒錢、又羞於談錢的文人群體中,確是驚世駭俗之舉。鄭板橋賣詩畫「歲獲千金」,躋身揚州富豪。

古代文人並不是個個都寫出了致富路,也有從不寫文賦碑銘賺錢,或甘守清貧、或致力「純文學」,如東晉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有人來請代寫文賦便「拂袖拒之」,在鄉下過著躬田自資、貧困清苦的日子。出身名門的曹雪芹,幾乎一生都在寫《紅樓夢》,對代寫書文「視為卑作,不屑一顧」,到了晚年窮得「舉家日食一粥」。

可見,古代文人也必須適應社會,把寫作與經濟掛鉤才能賺到錢,有了名望才會有人出大價來買文章,才能成為富豪,否則,再有曠世的奇才,也只是一介窮困書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