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山石窟加固 保全五朝佛像

 |2017.08.18
1591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山西太原市西南三十六公里的群山中,坐落有「東方雕塑藝術寶庫」美名的天龍山石窟;近日,歷時兩年半的天龍山石窟搶險加固保護工程完工,五朝佛像有了安全居所,重新向公眾開放。

天龍山石窟始鑿於北朝東魏時期(五三四年—五五○年),大丞相高歡在天龍山修建避暑宮,開鑿石窟,拉開了天龍山佛教史的序幕。目前,天龍山現存石窟共有二十五座,展現著東魏、北齊、隋、唐、明五個朝代的藝術傑作,為大陸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中,二座東魏洞窟造像透露出清秀飄逸的藝術風格,三座北齊洞窟造像則追求表現人體健壯肌肉結構的寫實手法,一座隋代洞窟造像承襲了北齊「張得其肉」的風格,十五座唐代洞窟處於天龍山石窟開鑿的高潮期,造像婀娜多姿,四座明代洞窟佛道合流,遺憾的是,造像風化嚴重。

鋪設步道 重新對外開放

「由於岩體鬆弛、水流沖刷、存在地質破碎帶等多種原因,東、西峰岩體隨時有崩塌的可能,危及文物本體安全。」負責天龍山石窟搶險加固保護工程的甘肅中鐵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柴儒暉說。為此,施工人員根據危岩體類型採用多種錨固方式進行加固;對裂隙採用低鹼水泥灌注處理;對崖體凹腔,採用砌補方式進行加固;對於崖壁水流沖刷,則在崖頂設置截排水溝,使雨水盡量避開石窟排出。

天龍山文管所副所長郭保平介紹說,天龍山石窟搶險加固保護工程共投資人民幣一千餘萬元(約新台幣四千多萬元),從二○一四年十一月開工,二○一七年六月竣工,近日通過了文物部門的初步驗收,重新對外開放。「此次加固工程對崖體起到了保護作用,使文物本體脫離了危險。」郭保平說,他們還重新鋪設了步道,更換了石質護欄,更加方便遊客參觀。

天龍山雕塑藝術因不同於其他石窟藝術的獨特風格,而被譽為「天龍山式樣」,是中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的一顆燦爛明珠。它的獨特之處在於,不僅技巧成熟、飽滿、洗鍊,且表現感情細緻,較接近勞動者的生活氣息,具有濃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天龍山式樣 古雕塑典範

造型嫻熟、比例適當、線條柔和、雕刻精細,天龍山雕塑為後人研究佛教、美術、雕刻、建築各方面,提供豐富的實物資料,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之典範,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也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生動顯示石窟藝術由北朝向隋唐轉化的進程。

西峰第九窟是晚唐罕見的精品,原有木構「漫山閣」為四重檐歇山頂,高與山齊,氣魄雄偉。閣內唐代石窟分上下兩層,局部有毀損。閣中的釋迦牟尼佛坐像高約八米,比例和諧,容貌端莊凝重;下層觀音立像為主尊,高約十一米,體態豐滿,瓔珞富麗,紗羅透體。專家稱它具有「文靜、典雅、優美、豐盈、綺麗」的特點,在中國雕塑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雕塑家傅天仇和錢紹武,認為這尊十一面觀音像堪稱世界之最,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中最精美的典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