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古人的千秋藏書夢

文/周鐵鈞 |2017.08.17
1470觀看次
字級

文/周鐵鈞

中國藏書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從秦、漢時期的王室文庫、石室,到明、清王朝的皇家書樓、文閣,都是國家級藏書機搆。

歷史上朝代更迭,必是硝煙四起、烽火連天,攻守者雖不乏文化人,但戰爭目的是為了政權,哪有閑暇顧及那些蒙塵的竹簡、泛黃的紙頁。於是,一座座藏書樓閣或被焚於戰火、或毀於動亂。如:一二七五年,元軍攻陷揚州,焚毀了城內的州學藏書樓;一八五三年,太平軍攻占鎮江,稱譽江南藏書第一樓的文宗閣毀於動亂;一八六○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焚毀了藏有《四庫全書》等十萬餘卷典籍的文源閣……

黑蝴蝶般飄舞的古籍灰燼,催生出一大批立志珍存歷史、傳承國學的藏書家,從南北朝起,就出現了私人建造的書樓,到了唐、宋時期,豪紳、志士創辦的藏閣、書院已遍及各地。如五代楊愨創辦的南京應天書院、唐朝陳與建立的福建漳州松州書院、羅簡創建的江西奉新梧桐書院等,《宋史.道學》記載:松州、梧桐等各地書院既「子弟弱冠,皆令就學」,又「聚書萬卷,以資學者」。

與此同時,民間也湧現出大批矢志不渝的藏書家。清初曹家駒《說夢.卷二》記載:明代富商朱大韶收藏古籍萬餘冊,有一次,他見到一本古錦玉簽的宋版《後漢紀》,願出萬金買下,但藏主並不缺錢,要以書換朱家一名美貌的婢女,朱大韶欣然允諾。不料,美婢聽說要拿自己換書,連夜逃跑了;朱大韶因沒得到《後漢紀》抑鬱成疾,不久竟撒手人世,成了藏家「以命殉書」的痴情佳話。

明代學者胡應鱗在自傳《少室山房筆叢》中說:「余藏書成癖,所得月俸全購舊書,不足以妻室簪環抵充、脫衣靴當銀,可謂飢以書做食,渴以書當飲。」

不論藏家「以命殉書」,還是以「書做食飲」,他們都面臨著一個可怕又無法抗拒的現實:自己死後,這萬卷藏書誰來管理?能不能傳承下去?

《明史.文苑》記載:南京進士焦竑,平生醉心藏書,建造了澹園藏書樓。他到晚年,書樓藏卷四萬餘冊,但他的後代都無此熱衷,沒人繼承藏書。四萬餘卷古籍,在焦竑去世二十年後散失殆盡。

明代藏書最多的寧波天一閣是幸運的,《明史.藝文志》記載:天一閣藏書樓建於嘉靖四十年(一五六一年),創建人范欽二十七歲中進士,先後在湖南、江西、河南等省做官,五十五歲升任兵部右侍郎。遍及大半個中國的官宦生涯,為他藏書提供了方便條件,每到一地做官,他都要搜集各類古籍,尤是地方志、科舉錄、政書等典籍,所藏書籍達七萬多卷。

范欽往生後,他的大兒子范大沖用田地租金養護藏書樓,到了一百多年後的清代,「接力棒」傳到范欽的曾孫范友仲手上時,天一閣藏書依然健在,至今仍存藏書一萬三千多卷。

浩如煙海的古本典籍流傳至今,每一冊都融匯著先賢、志士的心血和希望,激勵著現代讀書人、藏書人遞接、傳承他們的執著精神,用不懈努力繼續著前人的千秋藏書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