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台灣光復七十年紀事(23)中華台北重返奧運

(徐宗懋原著,梁迦翔整理) |2017.07.28
2829觀看次
字級
洛城奧運施放別出心裁的奧運標誌煙火。
奧運開幕儀式中,中國大陸隊以龐大的陣容、堅強的實力出場亮相,令各方刮目相看。
由於蘇聯和東歐集團全面抵制奧運,國際奧會主席薩馬蘭奇(右二)在布拉格機場貴賓室與捷克體育訓練總會主席希姆爾(左一)會談,希望說服他打消抵制的計畫。
❹中華隊舉重選手蔡溫義(右) 獲奧運銅牌,是中華隊在此屆 比賽中唯一獲得的個人獎脾。 蔡溫義返台時,父母前來接機 ,母親抱著他不禁喜極而泣。
洛杉磯奧運會開幕儀式中施放 氣球一景。

民國73年(1984),中華體育代表隊重返闊別多年的奧運會。這一年,於美國洛杉磯舉辦的夏季奧運會,未開幕即造成轟動。為了報復美國聯合57國抵制上一屆的莫斯科奧運會(1980年舉辦),蘇聯集團下數個社會主義國家突然宣布退出本屆奧運比賽。

儘管如此,在美國的號召和拉攏下,本屆洛城奧運仍有123國、逾7500位選手參賽。在東歐集團的缺席下,預料美國選手將囊括主要獎牌,激起作為主辦國美國人民的愛國情緒,吸引觀眾入場,提高整體的熱烈氣氛。此外,主辦當局採取美國職業賽的商品包裝辦法,銷售電視轉播權,製造偶像明星,擴大廣告價值以及販賣各種紀念品,使得奧運比賽變得空前的商業化。

除了國際政治再度利用體育場進行權力較勁外,兩岸糾纏數十年的奧運代表權爭議終於取得某種妥協,雙方都派出龐大的代表團,並取得可觀的成果。尤其是大陸隊崛起,成為國際體壇的生力軍,取代日本成為亞洲排名首位的體育強國。

中華民國政府自民國38年(1949)遷台以來,即與中共在對外關係的各個領域上爭取「中國」的代表權,雙方均採取「一個中國」的排他性政策。在奧運方面,自民國41年(1952)赫爾辛基奧運會起,中共即主張將中華民國完全排除出奧運,在當時國際冷戰的環境下,中共未能達到目的,因此自己主動退出奧運會。

面對這樣的爭議,中華民國仍參加了數屆奧運比賽,並在民國49年(1960)羅馬奧運以及民國57年(1968)墨西哥奧運中,由楊傳廣和紀政分別獲得銀牌和銅牌的優異成績。

民國61年(1972),中共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國際環境丕變,中共取得較有利的地位,於民國64年(1975)重新申請加入奧會,並要求排除中華民國會籍。民國65年(1976),加拿大拒絕中華民國參加蒙特婁奧運會,不過中國代表權的問題並未解決,國際奧會仍然希望能夠同時容納兩岸代表團參加奧運。

民國68年底(1979),國際奧會通過一項決議,建議中共以「中國奧會」之名參加,中華民國則使用「中華台北」之名。

到了民國70年(1981),國際奧會、台灣和大陸三方面終於取得最後妥協,由國際奧會修改會章,將原有各國奧會參加奧運使用的國旗、國歌之規定,修改為使用「代表團之旗歌」,同時確定中華民國奧會名稱為「中華台北奧會」。儘管各國代表團的旗歌實際上即為該國的國旗、國歌,但中華台北奧會的旗歌則另行設計,旗為梅花形,內含青天白日國徽。這種模式後來稱之為「奧會模式」,即台灣以「中華台北」的名義,與大陸共同參與國際組織,此後這項模式延伸至其他的國際體育組織,甚至政治和經濟組織。

洛城奧會是兩岸選手首次同時與賽,台灣派出58名選手,大陸派出225名選手。比賽結果,台灣舉重選手蔡溫義獲得一面銅牌,繼楊傳廣和紀政後榮獲個人獎牌,成了國人英雄。此外,棒球代表團在表演賽中與南韓纏鬥14局,終於以3比0擊敗對手,榮獲銅牌,是台灣從民國50年代末起發展三級棒球運動後,首次有了豐碩成果,令台灣社會欣喜若狂,士氣大振!

至於大陸方面,在跳水、舉重、體操以及女子排球方面表現突出,全部獲得15面金牌、8面銀牌、9面銅牌,名列世界第四。

總的來說,洛城奧運正式宣告中國大陸在國際體壇的新興地位,取代日本在亞洲的盟主角色。這項成就鼓舞所有中國人的自豪感,也拉近兩岸的心理距離。台灣媒體開始使用「大陸代表隊」、「大陸選手」等字眼,取代過去帶有政治區隔意味的「中共代表隊」和「中共選手」。

至於美國則更是本次奧運最大贏家,在無強敵競爭情況下,美國選手奪取獎牌如探囊取物,最後總共得到170多面獎牌,幾乎占了全部獎牌的三分之一。其中個人獨得4面金牌的田徑選手卡爾.路易斯,更成為新一代超級巨星。

會後,主辦當局宣布觀眾總共超過五百萬人次,打破歷屆奧運的紀錄,而且有史以來第一次未花政府半分錢,最後甚至還有盈餘,對各方來說,可謂皆大歡喜。

(徐宗懋原著,梁迦翔整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