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創大翻轉 6個藝術家打造的交流空間

文╱記者程群 |2017.07.15
3204觀看次
字級
茶所中展示的特色「茶牌」。 圖╱新華社
茶所中展示的特色「茶牌」。 圖╱新華社

文╱記者程群

在北京七九八藝術區的巷子裡,有一家裝修風格獨特的茶飲場所。這個名為「茶所」的地方,由六個當代藝術家共同創立,他們試圖從共同的興趣愛好出發,將當代藝術的創造力延伸進生活化的場域,以茶為溝通載體,構建一種屬於當代人的茶生態生活方式。

不刻意仿古 不追求極簡

七九八藝術區位於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街道大山子地區,這裡曾是中國大陸電子工業的發源地,原為國營七九八廠等電子工業的老廠區所在地,「七九八」這一名稱因此而得名。

世紀之交,一些藝術家陸續遷入此地進行藝術創作。此後,藝術家們開始將這個曾經的工廠改造成工作室。濃厚的藝術氛圍逐漸成了七九八藝術區的標籤。

在七九八藝術區陶瓷一街裡,有一家用竹子作為外立面裝飾的場所。一塊寫著「茶所」的牌子,表明這裡提供茶飲服務。

從正門走入,一旁是用磚塊堆成的假山,推開一扇具有時尚感的玻璃門,可以看到大廳裡有幾個客人正在邊飲茶邊談事情。

歐陽崑崙是「茶所」六名聯合創辦人之一,擁有建築師身分的他,是「茶所」整體裝潢的主要設計者。

「我們都是一群茶的愛好者,其他幾個人找到我談,希望打造一個喝茶的地方時,我很感興趣。」歐陽崑崙笑著說,當時他們提出了兩個原則:一是不能刻意仿古;二是不刻意追求極簡風格。

這兩個原則來自於聯合創辦人鮑棟、焦雪雁等人的想法。鮑棟、焦雪雁都是專業的策展人,對藝術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知。鮑棟說,提出這兩個原則,綜合考慮了多方面因素。

「不刻意仿古,是因為目前有太多茶館刻意仿古裝修,紅木、古琴齊備,但是我們認為喝茶內容更重要,形式的東西隨著時代應該不斷更新,我們希望茶所有自己的裝修風格。」鮑棟說,之所以不選擇極簡風格,是因為茶所仍是一個公共營業場所,是一個接地氣的地方,需要與周邊的環境相融。

在歐陽崑崙的主導設計下,茶所裡的兩面隔斷磚牆被敲掉,三室的空間布局,變成了一個通透的大空間,兩端相對獨立的茶室呈現半開放狀態。磚牆的圓弧線殘留處並沒有刻意修復,保留了原始的紅磚和不規則稜角。

茶所大廳以木質裝修為主,吧台以磚壘砌並加之以木板做檯面。各類精緻的茶器擺放整齊。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大廳中間整齊懸掛的二百多塊長方形木牌,上面以剛勁的書法寫上了不同的茶名,形成了一道獨特風景。

歐陽崑崙在茶所建造手記如此寫道:穿過○○年代(即二○○○)簡易玻璃房進入六○年代建構,地上六○年代水磨石和混鋪的八○年代肉色瓷磚……除了調整光線、動線,我想盡量保留它。同時也就這樣把「今天」置入進去,延續混雜。希望「茶所」是茶生態,也是整個現實生態的切片。

交流的空間 共享的場所

在茶所的牆上,有一副寫著「茶所」兩個字書法作品。這幅書法作品是由台灣知名茶館紫藤廬的創辦人周渝題寫。周渝對茶館有著自己獨特的認識,他曾說,放在全球化的語境中,茶館文化的獨有性和不可複製性不言而喻。

「我們想表達的也有這種精神。」茶所聯合創辦人王光樂是一位畫家,在他的眼中,茶所是一個交流的生態空間。

王光樂說,當初的想法就想打造一個共享場所,酒吧、咖啡館都是選項之一,但最終覺得茶館更適合。國外人們會把酒吧當成一個交流的場所,但是大陸酒吧文化有所不同,一些咖啡館的場所過於商務化,讓人難以放鬆。大家都希望打造一個能夠輕鬆交流的場所。

王光樂說,茶所售賣的茶葉種類很多,既有從親民的人民幣四十八元普洱茶、紅茶、白茶,也有高達一千多元的豪華級老茶。

「我們和一般的茶館售賣的方式不一樣。一般的茶館是按人數收費,我們按壺收費,有時四、五個人來我們這,點一壺茶聊上幾個小時,最便宜只要花四十八元。」王光樂說,茶所的目的是打造一個交流的生態空間,所以並不想從茶水上賺很多錢。

獨特的茶之味 每款茶經6道考驗

「從實際經營情況看,茶水這塊一直是不賺錢的項目,我們的主要的收入來源是賣茶葉和周邊商品。」王光樂說,茶所開業半年多來,目前只是收支平衡狀態,但是很多藝術圈的朋友很喜歡來這裡交流,這裡也不定期開設藝術展。

在茶所內部一個半開放的包廂裡,牆上掛著三幅很有意思的畫作,這組名為《茶樂》的畫作是茶所聯合創始人梁銓的作品,畫中的元素都是用茶漬在紙上進行表現,與茶所的整體裝飾形成很好的呼應效果。

在茶所的展覽櫃中,有許多的鐵壺、茶罐等老茶具。老茶道具來自茶所創始人之一、藝術家「金石」多年的鑑賞收藏,有的新茶器是茶所專門訂製。

茶所的創始人一致認為,茶之魅力,從一片綠葉,到一方泥土,再到透著清香的木材、清冽的泉水,舒適的環境,構成了茶空間與茶情調,延續至今。

王光樂說,茶所中展示的德化瓷青灰釉具輪珠茶壺,一部分來自日本回流的海外茶器,一部分來自當代藝術家出於興趣愛好親自研發的茶器產品。

茶是文化交流載體

據了解,茶所非常重視售賣茶葉的品質。他們入店銷售的每款茶都必須通過六位創始人的盲選評比,並採取一票否決制度,如果有一個創始人認為茶葉品質不過關,就不能入店銷售。他們的評選標準是,每款茶無論價格幾何,都必須有令人一喝難忘的特點,讓人記得住那口獨特的茶之味。

歷史上,東西方以茶為媒,碰撞出文明火花。如今,在「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世界互聯互通的背景下,茶葉也成為重要的紐帶,被納入到一幅更為宏大的時代畫卷中。

「古代絲綢之路最初進行貿易,茶葉就是主要商品,茶是文化交流的載體。」王光樂說,茶,本是一片樹葉,書籍記載,神農氏曾把茶當做藥用。但也正是這片小小的樹葉,在歷史長河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

品味品色更可品人

不久前,一個名為「旁枝」藝術展在茶所開展。「旁枝」是一個活動,茶所邀請藝術家及創始人的朋友們來展示他們與茶相關的作品,或者只是純粹的業餘愛好。

在展覽介紹中,「旁枝」被定位為暗示一種業餘性,讓人們可以逃逸出既定的軌道,從一種職業化的、身分化的人變成一個生活的人。

策展人介紹,「旁枝」表達的是一種旁逸的精神,一種可以隨時開啟另一段敘事的狀態,植物可以通過扦插來傳播,事情通過閒筆來跳躍。

一千多年前的陸羽在《茶經》中,不僅介紹了什麼樣的茶好喝、怎樣烹茶好喝,還將品茶與人的修養結合起來,將飲茶行為上升到精神層面,這是傳播茶道的一個里程碑。

在茶所創始人的眼中,茶是要品的。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味道,如綠茶鮮爽,鐵觀音香甜,普洱醇厚。古人品茶又有「五境」之說,這是全方位的「品」。

茶可以品味,可以品色,更可以品人,也許這也是茶所創始人,共同試圖探尋的一種「茶理」。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