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0年1 天水圍 新市鎮成長印記

文/胡創偉、閔捷、王欣 |2017.07.01
2271觀看次
字級
有「東方之珠」美譽的香港,總面積1100多平方公里。這裡不僅有聞名遐邇的地標建築,也有秀美的自然風光。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新華社記者用無人機拍下香港的獨特魅力。圖╱新華社
香港灣仔攤位小販在交加街、太原街舉行舞龍、醒獅活動,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吸引市民及遊客觀看。圖╱新華社
香港發揮自身優勢,會展經濟穩步發展,贏得「亞洲會展之都」的美譽。圖為維多利亞港上美麗煙火。圖╱新華社

文/胡創偉、閔捷、王欣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那天,下了一場大雨。回歸之後的天水圍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壯大。」五十五歲的天水圍居民陳志展說起天水圍周邊的丫髻山、龍園、溼地公園,如數家珍。

人口規模達三十萬的天水圍,地處香港新界的西北角,與深圳隔後海灣相望。從港島中環鬧市搭車到天水圍,約需大半小時的車程。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搬到天水圍的李月民,是天水圍的第一批居民。他表示,一九九二年之前的天水圍是一片魚塘,政府後來決定在這裡發展新市鎮,當時還找了電影明星做代言,在電視中做廣告,鼓勵市民搬到這裡來住。

天水圍新市鎮分南、北兩部分,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六年,天水圍南發展起來,蓋了不少私人屋苑,而天水圍北主要是一九九七年回歸後發展,特區政府因應房屋規畫,興建了大量公屋(類似內地的廉租房)。

地區面貌逐漸改變

香港社會學專家周永新曾多次到天水圍做社會調查,他觀察到天水圍中產階級和低收入人口嚴重失衡的問題,提出包括立刻停止將公屋居民再配置到天水圍、將外來經濟活動及客流引入天水圍等中肯的建議。政策性的改變,也逐漸改變天水圍的面貌。

「以前天水圍沒有巴士、沒有公園、沒有體育館和圖書館。二○○八年之後,政府大力支持天水圍興建各種公共設施,如今這些都有了。」李月民說。

七十三歲的退休司機陳志棠則是二十年前從荃灣搬到天水圍,如今兒孫滿堂,一個兒子也在天水圍買房安家。從他家望出去,能看到丫髻山和新建的小學校。陳志棠幾乎每天早上都要去龍園打太極,大家以拳會友,其樂融融。

鄰里間的噓寒問暖,在香港其他地方比較少見,在天水圍卻司空見慣。陳志展是陳志棠的太極拳師傅,在天水圍長大。在他的眼中,天水圍是樂享之地,「為什麼說這裡『悲情』?回歸後香港社會各階層、弱勢群體還有內地的新移民都搬到這個新市鎮,最初幾年產生一些社會問題,被媒體誇大描寫。其實社會問題並非天水圍獨有。」

事實上,外界開始了解天水圍,主要是透過香港導演許鞍華執導的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今年七十歲的許鞍華對新華社記者說,為了拍出天水圍的生活質感,二○○四年她跑了五十多趟天水圍,而且都是乘坐公共交通。

這部真實、細膩觀察基層民眾生活的電影,放映後引起強烈回響。二○○九年,許鞍華以《天水圍的日與夜》獲得第二十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一如香港知名作家也斯所說:「這部電影不追求情節的高潮迭起,相反非常平淡,我們只跟隨類似日常生活的細節在尋常行徑中尋找意義。」

香港新市鎮的代表

如今,天水圍已不可同日而語,產生了巨大變化。站在清晨的天水圍地鐵站上,可以看到從各個方向匆忙趕路的上班族。在傍晚的街市中,也可看到下班回來的人購買各種菜蔬和食品。在這些早出晚歸的上班族中,可以看到許多年輕的面孔,為這座新市鎮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二十七歲的張國棟說,之前,天水圍相對於其他地區發展得較慢,發生過幾宗不好的事情。「現在這裡環境舒服,物價便宜,公屋的租金只要兩千多元(港幣),負擔輕了,人們自然願意在這裡生兒育女。」

天水圍在香港新市鎮的發展中頗具代表性。香港從一九七三年起在新界大規模發展新市鎮(早期稱衛星城市),以應對人口增長,藉以分散市區人口,改善居民居住環境。現時的新市鎮包括荃灣、沙田、屯門、大埔、元朗、粉嶺、上水、將軍澳、天水圍、北大嶼山和東湧。這些新市鎮整體規畫人口約為四百萬人,現時約有三百萬人在這些已經發展起來的新市鎮內居住。

自幼生長在天水圍的年輕人陳先生,他說近年來買房的以年輕人居多,他們多數在香港本島上班,之所以在天水圍買房,是因為這裡的房價相對較低,且交通方便,有西鐵線和多條直達港島的巴士。還有一些人是因為父母住在這裡,自己有了孩子以後,三代人相互都有個照應。他本人則喜歡天水圍的環境,覺得在這裡生活已經很習慣了,父母也是老住戶,有很強的歸屬感。

李月民說,以前天水圍沒有名校,經過爭取,政府幾年前安排了一些優質學校入駐天水圍,令不少中產回流,「留住中產,提供好的教育資源很重要。」如今的天水圍人丁興旺,社區的花園裡隨處可見老、中、青、幼幾代人共處,其樂融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