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是文明指標 台灣公廁待翻新

 |2017.06.26
2062觀看次
字級
設計團隊「水越設計」想「沖掉」人們對廁所的刻板印象,邀眾在廁所聽音樂、看電影吃東西、甚至開會。圖/水越設計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進入一座城市,第一個印象往往是當地的公廁,「要觀察社會文明程度,廁所是最好的指標。」

台灣公廁革新之路漫長,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吳鄭重感嘆,北京、上海等大陸都市的公廁,數年前都還是落後的象徵,卻分別在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後改頭換面,「把威脅變成機會」;台灣卻始終未能翻身。

吳鄭重關切人們經歷廁所不同空間的心理分析,曾與學生一起合作論文,學生還「臥底」在肯德基掃廁所、在新公園廁所做田野。觀察國內外廁所多年,吳鄭重指出,人類建立主體自我認知的過程中,也會受外在客體物質影響,若人們身心處於尿意、便意無法妥善解決的混亂狀態,個人主體性、健康與情緒都會受威脅,甚至造成自我暫時崩解。

吳鄭重指出,許多國家基於這種對排泄大事與廁所文化的重新省思,都積極提升公廁功能與造型,法國一次容一人、能整間自行清洗的街頭「公廁機」,更完美結合當代藝術與公共設施。

北京、上海的公廁,也從過去「使用者撐傘當門」的都市毒瘤形象,躍登城市驕傲,不但分布密集,清掃也很頻繁,具體說明大陸的進步。

「公廁是公共便利、都市建設的基礎設施,隨時都須面對國內外檢驗。」

吳鄭重認為,要看一個社會文明的程度,最佳辦法就是看那些隱晦的部分;「能把公廁做好,一定是很細緻的文化。」

台灣人對廁所的印象是髒臭、不想久待,尤其是公廁。設計團隊「水越設計」想「沖掉」人們對廁所的刻板印象,去年啟動「台灣公共廁所計畫」。除了舉辦「廁所教育班」邀民眾討論「廁所學」、更在廁所內舉辦小型展覽,將廁所變身小型美術館、音樂廳與交誼廳,讓人們「如廁」時不只如廁,「方便」後還可以交朋友。

長期關注公廁文化的建築師張俊哲每次去餐廳,不管外觀多豪華、食物口碑多好,他一定都先去找廁所。「廁所是最難維護的地方,如果能把裡面都照顧好,代表在這家餐廳吃飯不用害怕,食安一定沒問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