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勞工的倫理性需求

 |2017.05.28
1933觀看次
字級

農業社會一切的生產活動,與自然環境和季節運行相融合;勞動本身被視為有頂天立地的神聖意義。可是在以科技為經濟活動基礎的現代社會,家人、親友、同事,所有的社會關係,都變得疏離淡薄,在精神上感到空虛。在經濟體系中,勞動不再遵從自然的律動,而是配合機器的速度;人已退居配件的地位,扮演尚未被機器取代那部分角色而已。勞動者不論身分為何,由而興起一股難耐的疏離之感。

一是勞動者與勞動的意義疏離。當一個人進入勞動市場之後,只是將自己的生命以時間為單位,加以分割,在市場上出售。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勞動者沒有自主性,沒有尊嚴,沒有價值,感受不到有甚麼意義。

二是勞動者與生產的結果疏離。在分工的生產體制下,任何勞工所擔任的工作都是微小的、部分的;勞工看不見自己勞動的結果。一個人所有的「建造性願望」,永遠得不到滿足;任何在工作上付出的努力,都歸於徒然。沒有成就感。

三是勞動者與其他工作夥伴疏離。現代的勞動市場與個人熟悉的生活環境完全脫離,進入一個陌生的世界;尤其在電子科技成為主要工具之後,每一個勞工都成為「沒有任何人知道我是誰」的無名小卒。沒有地位、尊嚴、沒有安全感,工作的崗位被分割,只有孤單感,單調和恐懼。人和人之間相處的互動樂趣不再,唯一擔心的事,只剩下甚麼時候會有新科技發明出來取代自己的位置而已。

四是勞動者連自己都被疏離。當勞工進入勞動市場後,就不會被認為是具人性,有喜怒哀樂的血肉之軀。必須按照固定規則,依死板的程序,做一個被指定的動作。沒有任何人會關心你心情好不好,沒有人會關心你的身體狀況;你只是工作流程上,某一段的機器配件,與其他任何勞工一樣的是所謂「平均標準人」,與人的本性疏離,把一個人貶為連畜生不如的機器配件。久久之後,自己也忘記我是甚麼人,逐漸喪失了人的本性,不但對自己如此,對他人對眾生,也變得冷漠無情,麻木不仁。

國際勞工局早在一世紀前,便對此種將勞工視為機器一部分的現象,發布「決議文」指出:「從勞動中,不但不能肯定自己,不能感到滿足,更不快樂,不能發展其身體和心智的能量;反而傷害腐朽其肉軀,弱化毀蝕其心靈。」

像這樣的疏離感,在當今這個受資本主義粗暴聚歛,造成的貧困階級,變成世襲固定,難有翻身之日。勞工在勞苦單調鬱悶的生活中,受到資訊社會的刺激,也殷盼能改造這個受資本主義財團和官僚體制宰制的社會,出現一個無論將來會上天堂還是下地獄都無所謂的翻轉。

勞工是人,祈求被自由和平等的對待。覺醒到需要有自己的時間來成長自己,脫離今日悲苦的命運,讓生活有豐富的內容,追求生命的意義,享受人生的美好。正如國際勞工局在勸告案所說的:「確保於工作之外,有適當的時間各依其能力與興趣,開發學習其智、德、體等多方面能力的機會,這些能力的發展,大有俾益文明的進步。」

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人早就明白,讓人有自主性時間的重要;「不但要能自由,更要能體驗到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一種珍貴的倫理性感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