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腦不健忘 樂齡不失智

陳玲芳 |2017.04.22
4516觀看次
字級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王培寧透過演講,教導民眾如何預防失智。圖/記者楊祖宏、王培寧提供
透過日常生活裡多樣性的活動,就可活絡大腦不失智。圖/記者楊祖宏、王培寧提供

陽明大學神經學科副教授、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王培寧,三月二十五日上午在佛光山台北道場以「智慧樂齡,健腦不健忘」為題演講,指出「預防」是最好的治療,退化失智無解藥,四十歲左右就該開始預防。「健忘」是大腦老化的警訊,「大腦訓練」能提升記憶力及專注力。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國人已步入老齡社會,老年人健忘乃至失智的問題日益凸顯,家人長輩或未來的自己,都有可能面臨老化衍生的腦神經退化,影響心智的問題。

「我們為什麼記得這一些,卻忘記另一些?」專長為失智症、行為神經學、神經影像學及老化研究的北榮神經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王培寧說,因為情緒、動機、經歷、知識,都會影響一個記憶的誕生。

比方說,當有人問你:昨晚你吃了什麼?你會先回想自己昨晚是自己吃還是跟家人吃,如果是跟朋友吃飯,就會開始一一記起人物、時間、地點、原因、事物,有時還會連帶記起用餐當時的氣味、聲音、燈光等。

舌尖現象與冰箱門效應

「為何年紀大了較易健忘?」王培寧指出,因為大腦「檢索記憶」的時間增加、「執行多重任務」的能力降低、較不易集中注意力,以及舊有資訊的干擾。

「如何分辨健忘與失智的不同」?王培寧說,前者是大腦的「檢索能力」出現障礙,後者是大腦的「輸入儲存能力」出現障礙。換言之,健忘只是一種「記憶障礙」,又稱「舌尖現象」(tip-of-the-tongue),亦即話到嘴邊卻怎麼都想不起來,過一段時間,答案又奇蹟式地出現了。此與開了冰箱卻忘了要拿什麼東西的「冰箱門效應」(fridge door effect)是一樣的情況。

如何減少「冰箱門效應」?一次只專心做一件事就對了。因為多數人都是一邊往廚房走,一邊腦子裡想著:明天上班時要寄出一份文件,還要打電話給客戶,而且明晚必須送小孩去學鋼琴。於是,當人走到廚房時,即便還記得打開冰箱,卻已忘記自己要拿什麼東西了。

大腦可回春 記憶不飽和

「人的記憶會飽和嗎?」王培寧表示,人只要醒著,大腦就不斷在感知資訊,或多或少地在記憶。因此,無論年紀多大,大腦對記憶的儲存都不會飽和。除非大腦生病了,否則,一百歲的人也有能力學習新知識、儲存新記憶。

「誰偷走了你的記憶?」有六種情況,一是資訊超載,二是注意力不集中,三是焦慮、憂鬱、壓力,四是藥物與酒精,五是睡眠障礙,六是疾病。

一九九一年國外一項針對修女失智症的研究,總計六百七十八位修女自願死後接受大腦解剖,她們的年齡從七十五歲到一百零七歲,平均年齡為八十三歲。當中的六十八位修女,約五分之一有中度至重度的阿茲海默症病理變化。但以一位一百零四歲的修女為例,就算其大腦解剖發現有中度阿茲海默症病理變化,但其生前卻完全不曾出現失智症現象。

王培寧說,由於大腦有「自我修復」的能力,透過腦室、嗅球、海馬迴,只要幹細胞移動保持活絡,則無論細胞數量多少,大腦都有可能回春,而「運動」,就是活絡大腦最好的方法。

「該怎麼動?」牽涉範圍包括時間、頻率、強度、複雜度,最好能兼顧多樣性。王培寧以「體能活動金字塔」說明,在金字塔頂端的應「盡量少做」:看電視、打電動、靜坐不動逾三十分鐘;其次是每周二至三次:仰臥起坐、跳舞、游泳、划船;再其次是每周三至五次:騎腳踏車、跑步、溜直排輪、球類運動;再來是金字塔底部,應該「每天做」:包括燒菜、洗碗、晾衣服、拖地、走路、爬樓梯。

有運動習慣 較不易失智

王培寧指出,失智症不是突然發生的,以阿茲海默症為例,早在出現明顯症狀之前,大腦裡的病變已經過十多年的累積,直到再也不堪負荷;退化性失智是不可逆的過程,發病這一刻,可能就是「最好」的狀態。

這種病,不是老年癡呆,也不是老番癲,有家族性基因突變的病患,大腦的病變可能在二十幾歲時就開始,由於至今仍無法根治,對現代人來說,比「憂鬱症」和「心臟病」更令人害怕。

國內外研究發現,有運動習慣的人,比較不會失智。王培寧說,「運動是讓腦神經再生最有效的方式,神經再生代表退化得慢。」動物研究發現,定時定量的運動對神經增生效果最明顯;對人體的研究則發現,運動後腦部分泌的神經滋養激素(簡稱BDNF)濃度增加,能促進腦部神經再生,即使運動後六十分鐘,激素仍在分泌。

至於做哪種運動好?王培寧建議最好是「稍有強度」,能讓人心跳加速、有點喘,維持約三十分鐘。所以「散步」還不夠,至少要「快走」。有研究發現,在眾多運動中,「舞蹈」較能預防失智。可能是因為較複雜,需要搭配音樂、記舞步、手腳腦協調、跟舞伴配合,不僅健身也健腦。

趨吉避凶 心智飲食+活躍社交

王培寧表示,由於不同的失智症類型,分別代表大腦不同部位的損傷,其中血管性失智症的成因是出血性腦中風、梗塞性腦中風或血管病變,這些病症的前因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經年累月逐步造成腦部損傷。

王培寧認為,要預防血管性失智,必須回歸營養專家所倡導的均衡飲食攝取、養成運動習慣、不吸菸、適量飲酒的健康生活型態。

她特別推薦「地中海飲食金字塔」,特色是以蔬食為基礎的飲食型態,含有大量在地當季盛產蔬果、全穀類、豆類;肉類以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海鮮為主,紅肉的攝取量較少;攝取乳製品提供高品質蛋白質與鈣;油脂採用未精製的初榨橄欖油,並攝取堅果種子;飲用適量紅酒。這樣的飲食配合每天運動,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巴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而其底部基礎,則為每天保持足夠的身體活動,愉快地與人一起用餐。

王培寧指出,國外研究發現,結合「地中海飲食」與「得舒飲食」(DASH,主要目的在降血壓)的「心智飲食」(簡稱MIND),能降低失智風險。研究曾追蹤九百二十三位五十八歲至九十八歲的中老年人,長達四年半時間,發現有採用心智飲食的中老年人,比沒有的人平均心智年齡「年輕了七點五歲」。

「心智飲食」內容涵蓋十幾項重點,除了以橄欖油為食用油、每天飲用一份紅酒(約一百西西)外,還有全穀類每天三份以上、綠色蔬菜每周六份以上、其他蔬菜每天一份以上、藍莓類每周二份以上、紅肉類每周四份以下、魚類每周至少一份、家禽類每周至少二份、豆類每周至少三份、核果類每周至少五份、速食類每周小於二份、奶油每天小於一份、起司每周小於一份、甜食每周小於五份。

日常生活中,擁有活躍的社交網絡,也有助於預防失智症。而其重點不在社交網絡的大小,而在於「社交活躍度」以及「社交支持度」,前者指標包括會在飯店用餐、看運動比賽、旅遊、做義工、訪問親友、參加團體活動、上教堂或者參與其他宗教活動;後者則以「需要時有朋友會幫忙」為主要指標。

「如何預防失智症?」王培寧一言以蔽之:趨吉避凶。趨吉是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如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參與、地中海飲食、維持適當體位;避凶為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包括遠離憂鬱、不抽菸、避免頭部外傷、預防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她期勉大眾以失智症的預防為「一生志業」,於二十歲前注意是否有基因家族史,並養成不抽菸、少飲酒的習慣,以及避免頭部外傷,四十歲左右避免罹患代謝症候群,六十歲前後防範心腦血管疾病,八十歲起留意年齡因素與老年退化性疾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