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70 卡洛琳 瑞希瑪 致力於激發女性鬥志

文/楊慧莉 |2017.04.01
1101觀看次
字級

警察、消防隊員、工程師等看似陽剛的行業,如今有愈來愈多的女性朋友加入,但在比例上仍屬小眾。這要歸因於男女有別的教養上:男孩就該訓練成勇夫,女孩就該教養成淑女。今有卡洛琳和瑞希瑪勇敢踏出傳統教養為女性預設的「舒適圈」,擁有「不同」的人生經歷,也見證「膽識」絕非男性專利。她們以出書和創業的方式,鼓吹發展女性「勇闖天下」的本能和技巧,盼女性人生能因此更加開展。

打破成規
卡洛琳出書訓練女性冒險精神


卡洛琳.保羅(Caroline Paul, 1963-),出生於美國紐約市,畢業於史丹佛大學;目前是作家,作品有小說類和非小說類。在此之前,她當過電台新聞記者、消防隊員、救難隊員等。

勇敢的印記

小時候,卡洛琳對「金氏世界紀錄大全」(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很著迷,想打破一項世界紀錄,為自己揚名立萬。不過,她發現自己沒有特殊天分,於是就找了一個無須用到天分的「爬行」當作挑戰目標。當時有人用十二小時爬行十二點五英里,卡洛琳覺得要破此紀錄應該不難。

她找來朋友一起奮戰。兩人把家具墊拿來補丁在牛仔褲上,即刻上路,但沒多久就吃到苦頭了:牛仔布開始磨擦膝蓋,數小時後天落起雨來,也漸漸暗去。朋友在天黑前就放棄了,僅留她一人歷經十二小時的孤軍奮戰。十二小時後,她爬行了八點五英里,沒破世界紀錄,但膝蓋處滲血,在苦寒交迫中快要恍惚。

當下覺得挫敗,但多年後的今天再看那段往事,卡洛琳發現,她用破金氏紀錄之舉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召喚自己的彈性,也因此找到自信。所以,它們不是「失敗」的特性,而是「勇敢」的印記。

隊友的讚嘆

之後,卡洛琳在選擇職業上顯得更開放。二十六歲時,她從電台新聞工作轉戰消防隊員。當時,隊上有一千五百名男性消防隊員,她是第十五位女性。有一次,她與隊友史基普(Skip)出任務。到了火災現場,史基普拿著管口,卡洛琳站在後頭。現場火熱,突然一陣小氣爆,把史基普與卡洛琳炸向後方。一陣混亂後,卡洛琳振作起來,抓起管口開始滅火,最後成功控制火勢,所幸無人傷亡。史基普見狀,讚嘆不已地表示:「卡洛琳,幹得好。」

當下,卡洛琳有些困惑,那場火勢並未對體能上構成巨大挑戰,何以史基普會嘆為觀止。但慢慢地她才明白,原來像史基普這樣的好好先生不僅認為女性不夠堅強,也不夠勇敢,而且他不是唯一有此感覺之人。她的朋友、熟識者、陌生人,不管男人或女人,都問過她相同問題:「卡洛琳,火災現場很危險,難道妳不怕嗎?」但同樣的問題從不曾出現在男消防隊員身上。她不解為何女人就不能勇敢?

恐懼應控制

後來,她觀察朋友對子女的教養方式,終於明白箇中原由。朋友的女兒膽小如鼠,容易緊張,因為女兒一出門,父母就「緊張」地要她小心、注意或是別去哪兒等加諸各種限制。但她的朋友絕非不良父母,只是傳承一般父母對子女有別的教養方式:女孩就該凡事小心翼翼,男孩就要有闖蕩精神。

所以,女人當消防隊員,理當害怕不已。但卡洛琳不僅當消防隊員、救難隊員,還是滑翔傘好手。

為了展翅高飛,卡洛琳需花很多時間爬到高山,從上頭縱身一躍,過程中,難道她不會怕嗎?

「我當然會怕,但除了恐懼,我還感受到興奮和自信。我把恐懼端詳一遍,藉它幫助自己做好萬全準備,接下來就把它留在興奮、期待和自信的後頭了。我並非討厭恐懼,我只是更傾向勇敢。」卡洛琳說。

膽識可培養

當然,卡洛琳並非鼓勵女孩要向她看齊,當個消防隊員或是去駕馭滑翔傘,但女孩絕對可以學習變得更勇敢,讓自己的人生更開展,而非綁手綁腳。

為此,她寫了一本專書《大膽女孩:跳脫常軌冒險去》(The Gutsy Girl: Escapades for Your Life of Epic Adventure)。這本書已經成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對於如何培養出勇敢女孩,卡洛琳提供四個要點,分述如下:

*首先,做大人的先深呼吸,然後鼓勵女孩去溜滑板、爬樹或爬杆。卡洛琳的媽當初就是這樣鼓勵她,只是她並不知道這種行為有個專有名詞,叫做「冒險式的玩耍」(risky play)。這種玩耍對所有的孩子都很重要,因為風險評估、彈性、自信等將由此而生。換句話說,當孩子到外頭磨練勇氣,就能學到寶貴的人生課程。

*第二,我們必須停止讓女孩處於猶豫不決的狀態。因此,別老是對女孩說「小心喔,別受傷了」或是「好危險喔,別做」,其實這樣說時你等於是在告訴她「不該強迫自己、自己不夠好且應該害怕」。

*第三,言教不如身教。要女孩走出戶外學習勇敢,我們自己也要在家中或職場上克服生活上的一些恐懼。

*最後,如果有個女孩騎著單車站在陡坡上不敢滑行而下,確定這是她評估後的結果,而非起於恐懼。因為重點不是她眼前的斜坡,而是她如何處理生命中的危境和挑戰。為人父母,應該給孩子機會練習勇敢,而非保護過度,讓她們失去面對困境的能力。

無須完美
瑞希瑪創業培育女性科技人才


瑞希瑪.邵賈妮(Reshma Saujani, 1975-)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有印第安血統。她擁有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碩士學位和耶魯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她當律師並從政,曾經是紐約市公共辯護組織的副公訴人。

慘遭滑鐵盧

二○一○年,瑞希瑪做了一件她自以為大膽、別人卻覺得很蠢的事:跑去競選美國眾議員。

當時,她已經在政治幕後多年,擁有募款和辦組織的能力;在心中,她一直想代表民主黨參選,拿下其所在選區的眾議員席位,挑戰一位已在其選區坐鎮多年的女眾議員。不過,民調顯示,她毫無勝算。

但由於在紐約市國會選舉裡異軍突起,且有許多大報為她背書,她志在必得。於是,她四處籌錢競選,包括親朋好友。親戚們知道她終於可以幫印裔族群揚眉吐氣了,都慷慨解囊。

然而,競選結果出爐,與民調相去不遠。而當初把她捧上天的媒體卻用了「拿一百三十萬美元換六千三百二十一票」這樣的字眼羞辱她。

儘管慘遭滑鐵盧,當時三十三歲的瑞希瑪卻是首次做出真正勇敢而無須擔憂結果不完美之事。

小五分歧點

在此之前,她跟多數職業女性一樣,在人生路上追求卓越,就怕有所閃失。一如卡洛琳對傳統男女教養上的觀察,瑞希瑪也發現「女孩就該表現婉約恬靜、男孩就要冒險犯難」。

但有別於卡洛琳的看法,瑞希瑪覺得女孩不僅被要求打保守牌,最好還要追求完美,而一旦追求完美,女孩就變得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也難怪女孩在特別強調創新的科技領域裡往往敬陪末座。

對此,瑞希瑪引述上個世紀八零年代心理學家卡蘿.德威克(Carol Dweck)的研究為證。

卡蘿發現,小五生對於一項艱鉅的課業開始出現男女有別的不同反應──女生趨向放棄(且智商愈高的女生愈是如此),男生則當作挑戰,會花雙倍的時間解決它,儘管女生通常在各個領域的能力表現比男生還好;之後長大的表現也依循相同脈絡,比方說,對於爭取同一份工作,男性如自覺有百分之六十符合工作需求就會遞出履歷,女性卻要百分百符合了才敢提出申請。

瑞希瑪覺得這就是女性追求完美的社會化過程中表現小心翼翼的明證。

編碼練膽識

有鑒於六十萬份的科技工作乏「女性」問津,主要起因於她們缺乏挑戰的勇氣,瑞希瑪於二○一二年成立非營利公司「編碼女孩」(Girls Who Code),帶領年輕女孩走進科技產業,目標是二○二○年之前報名上電腦課的女孩人數能達一百萬。「編碼女孩」已獲得眾多龍頭科技產業的贊助,如谷歌、推特、臉書、微軟等。

對瑞希瑪而言,「編碼」可帶人進入無止盡的錯誤嘗試過程,所需要的是毅力,而非完美。

開了電腦培訓課程後,瑞希瑪馬上就看到女孩「裹足不前」的學習障礙—不是告訴老師她們不知道要寫下什麼程式,就是讓所有程式修改的過程「船過水無痕」,因為她們只想呈現最終完美的正確結果。

為了解構這種完美心結,瑞希瑪一方面讓女孩明白她們無須一步登天,過程中的惶惑乃必經之路;另一方面建立支援系統,讓她們欣見其他女孩的科技成果,如一個十六歲女孩因不斷嘗試,終於建立一套可評估腫瘤為惡性或良性的演算法,因此救了她罹癌的老爸一命。

女力不可缺

瑞希瑪的創業只是手段,她認為重點不在訓練這些女孩成為未來的科技人才,而是培養她們勇於嘗試的精神,讓自己離夢想愈來愈近。

而幫助女性圓夢也有助一個國家的經濟更平衡發展。畢竟,一個有創意的國家經濟也有賴另一半的女性人口貢獻心力。

因此,瑞希瑪呼籲所有的女性教養上應有所修正,不再強調完美,「要讓女孩們知道她們不完美也一樣可愛,如能膽識十足,將更令人賞識」。

瑞希瑪相信,一旦女性不再執著於完美,而勇於嘗試,就會讓自己的生命更加開展,也將造福其所處的世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