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享 3D立體成像的原理到底是什麼?

整理╱陳東尼 |2017.02.04
8804觀看次
字級

肉眼看見的都是具有層次和深度的立體影像,也就是真實的3D影像。至於一般所謂的3D遊戲或電影,實際上都是由平面的2D螢幕所表現出來,所以並非真正的3D,而這種不具有空間感的3D又稱為「平面3D」(Flat 3D或Mono 3D)。

現實世界中,立體感的成因是來自我們的「雙眼視差」與「移動視差」,前者簡單來說就是人的左右眼間有著約6.5公分的水平差距,這使得我們在觀看物體時,左右眼是各從著不同的角度,也進而接收著不同的影像,而大腦最後就會將這兩幅不同的影像結合成一幅立體影像。現在你可以做個簡單實驗:將食指伸至你的兩眼之間,並分別以「閉右眼張左眼」、「閉左眼張右眼」、以及「兩眼張開」的方式去凝視,看看是否為三幅完全不同的影像。

以最常接觸的3D電影為例,首先,電影在製作過程會使用特殊的多鏡頭攝影機拍攝,每個鏡頭分別記錄從左眼和右眼角度看見的圖像,然後播放電影時,再使用雙投影機同時將左右圖像投影於銀幕,此時搭配上特殊的「偏光鏡」(Polarizing glasses),透過偏光原理我們的左右眼會分別得到一組影像,最後就夠體驗到3D電影的樂趣,目前多數的電影院都是提供「偏光鏡」作為觀看工具。

如果原本是以多鏡頭進行多角度拍攝,最後出現的成品我們通常會稱它為「真3D」(雖然只是平面3D),至於事後才利用「2D轉3D技術」所製造出的3D影像,多數人則會稱其為「假3D」。其中「2D轉3D技術」就是指利用電腦將2D畫面進行位移、重新填補、與三維建模等程式,來產生出具即時性輸出的3D畫面的技術。

這種技術除了大量運用於家用顯示器,例如標榜可將2D節目轉換成3D畫面的3D電視,目前也有許多好萊塢電影以此技術來製作,藉此搶搭上3D電影的熱潮。不過,由於經「2D轉3D技術」過後的物件可能會有變形、甚至出現完全沒有層次與厚度的情形,再加上效果能夠與「真3D」差距甚遠,所以多數人認為這種徒為票房作考量的行為對消費者與製片廠來說都是有害無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