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65 作家范德坎打破 時間不夠用的迷思

楊慧莉  |2017.01.07
1779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你是否整天被時間追著跑,巴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時呢?寫過多本時間管理之書的作家范德坎卻對時間有不同的見解。她發現現代人對時間匱乏不足之感只是一種錯覺,因為時間絕對夠用,問題是你要怎麼用。新年新氣象,不如趁此機會釐清時間觀,讓未來的一年好整以暇,不再忙得團團轉。

破解迷思
非關時間 攸關選擇


蘿拉.范德坎(Laura Vanderkam)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以費城媒體從業人員開啟自己的職場生涯。

時間管理大師?

目前,她是《今日美國》報紙的專欄作家,文章也經常出現在美國知名商業雜誌《快公司》的網站上,並散見於《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讀者文摘》、《財富》等報章雜誌。

近年來,范德坎寫了多本與時間管理和財富有關的書籍,包括《一百六十八小時:你的時間多得超出預期》(168 Hours: You Have More Time Than You Think)、《全世界的財富:最快樂的人心中的富有》(All the Money in the World: What the Happiest People Know About Wealth)、《最成功的人早餐前都在做些什麼》(What the Most Successful People Do Before Breakfast)、《我知道她是怎麼辦到的:成功女性如何善用她們的時間》(I Know How She Does It: How Successful Women Make the Most of Their Time)等。

日前,范德坎上Ted公益平台談到她對時間的中心思想觀,也順道釐清人們對她身為時間管理作家的兩個誤解。

首先,人們以為她總是很守時,但她有四個稚子嗷嗷待哺,要做到守時可不容易。再來是,人們以為她有很多省時間的撇步,但她的時間管理觀卻與如何省時間相去甚遠。

電器壞掉的啟示

事實上,這種教人怎麼省時間的報章雜誌還真不少。而她聽過最有趣的說法是,把喜歡的節目錄下來再看,這樣你就可以每半小時省去八分鐘的廣告時間,兩小時的節目就等於省下三十二分鐘,這省下的時間就能拿來做運動了。

「這種省時觀來自人們以為東省西省,我們就有時間完成想做的事了。」范德坎表示。

然而,她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她曾研究成功者如何善用時間,找出他們的時間表細細檢視,發現傳統的省時觀根本就是搞錯方向了。因為我們不是藉由省時間才得以建立自己想要的人生,而是當我們想建立渴望的人生,時間就會自動省下來。

關於此,范德坎舉了一個例子。有位她所研究的成功女性家中熱水器壞了,等她發現時,地下室溢滿了水,當晚她做了緊急處理,第二天請水管工人到府協助,之後又請專業清潔人員處理浸壞的地毯。這位成功女性將此事件載入時間表裡,發現耗盡了她當周中的七小時,相當於每天多花了一小時。

范德坎不禁反思,這多出的七小時可拿來做三鐵訓練或是培育人才,但她相信如果問多數人是否有七小時做這些事情,答案應該都是「沒空耶,你沒看我現在很忙嗎?」

但,這位成功婦女卻在一周中找到了七小時做地下室的善後工作。范德坎認為這代表時間是很有彈性的;我們沒辦法創造更多時間,但時間本身會配合我們的選擇,讓自己夠用。

沒空清百葉窗?

至於時間是如何配合選擇的,范德坎用了一個具體範例說明。她曾經想於某個周四早上訪談一位經營小型企業又養了六個小孩的超忙職業婦女,結果卻被對方回絕,理由是「她要去健行,因為不想錯過美麗的春晨」。

待范德坎有機會訪問到這位職業婦女時,對方坦言:「我做的每件事,花的每分鐘都是個人選擇;不想做的事情表示它們不在我的優先選擇之列。」

答案昭然若揭,時間關乎選擇,而非夠用與否!

此回答讓范德坎明白:當人們說沒時間做某事時,其實是說「噢,那件事並不重要」。而重要與否就看你所賦予這件事的價值。她相信很多人一定都不想費心打掃,清理百葉窗之類的,寧可去做其他更重要的事。但如果有人願意出一萬美元讓她去清百葉窗,她一定放下手邊所有工作,立馬清理。

訂定計畫
找出人生的優先順序


既然時間只是選擇的問題,范德坎相信我們絕對有辦法讓人生中充滿所希望發生的事,只要我們視人生首選之事就像壞掉的熱水器一樣,非趕緊處理不可。

既然如此,想不虛此生,就需找出自己視為重要的優先之事。對此,范德坎提供尋找策略。

把回顧變成展望

首先,在職業面向上,她建議不妨把所有的年終回顧變成年初展望。

「許多人有年終回顧的習慣,看看過去一年有哪些成長表現,這件事自有它的意義在,但如果把它變成未來的展望豈不更有效力?因此,你可以在年初時假裝已經到了年終,然後想想哪些成就會讓你回顧起來引以為豪,接著就讓那些成就變成你今年的工作目標吧。」范德坎說。

而同樣的事,也可應用在個人生命裡。美國人有個習俗,每到年終會寄送家庭賀卡給親朋好友,裡頭會夾帶五顏六色的信件,內容主要是傳達家庭成員過去一年裡有哪些成長和好的表現。范德坎認為,這些你在信中所透露的成長和好表現,其實就是你所看重之事;因此,她建議你不妨現在就做年終回顧,想想自己做了哪些事情會讓你覺得今年好特別;連同職場表現和家庭年終報告單,你可列出五到十個目標做為今年努力的依據。

周五的午後功課

有了目標,接下來就是將目標化為具體可行的行動。舉例而言,今年你想一口氣跑五公里,那麼你可能需要找到相關競賽、報名、擬出訓練計畫等等;最重要的是,把它列入時間表裡。

而這些想達成的目標,范德坎認為,都需要幾周的時間好好規畫。她建議人們可以在周五下午時做年度計畫,並把計畫分門別類為三大領域:職業、關係、自我,每個領域可設定兩到三個優先順序,想想可以如何把這些重要之事安插在未來的一周內。而之所以選定周五的午後是因為這段時間即經濟學者所謂的「低機會成本時間」,少有人會拿這段放鬆時間做個人和職業上的衝刺,拿來做計畫則剛剛好。

平衡之道
成功女性的致勝祕訣


自二○一三到一四年,范德坎為了了解成功女性如何兼顧工作與家庭,蒐集到一百三十三位職業婦女的時間日誌。這些婦女年薪在十萬美元以上,至少育有一名子女。

經過探知,她發現這些婦女的人生比多數人所認為的都還要平衡。後來,范德坎將她們的故事和成功策略寫成《我知道她是怎麼辦到的:成功女性如何善用她們的時間》一書。其中,有幾項致勝祕訣,她尤其欣賞:

1.掌握朝九晚五:她們多半會預做安排,待周一早上出現時,已經準備上工。上班時間,她們集中心力在優先任務上,避免花太多時間在發送郵件上。

2.讓工作有彈性:儘管朝九晚五是常態,但她們也讓自己的工作有彈性。為了保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她們五點一到就離開工作崗位,待孩子上床後,繼續白天未完之事,所犧牲的只是看電視的時間。

3.過生活以周計:她們以好好度過每周的方式,在工作和家庭間取得平衡。舉例而言,如果當周要出差兩晚,她們就會善用剩下的五個夜晚經營家庭生活。

4.不忘投資未來:儘管會限縮自己的工作時間,她們卻也不忘經營關係、增進技巧、開發新工作。

5.團聚時間不拘:她們發現全家共進晚餐有困難,於是就改成共進早餐;藉由保留彈性,創造美好的家庭回憶。

6.加入夠好陣營:她們知道家事永遠做不完。因此,與其花錢找人打掃,她們寧可降低自己的清潔標準;與其花時間把孩子的玩具收拾乾淨,寧可去辦點公、做些休閒調劑身心或是跟配偶聊聊。她們知道收拾好的玩具隔天又會重現江湖,再度把客廳弄亂。

7.睡眠運動優先:她們平均每周睡五十四小時,相當於一天八小時,而且平時都有運動的習慣。她們知道兼顧家庭與工作需要體力,而睡眠和運動對體力的培養至關重大。

8.選擇更好休閒:她們會看些電視,但很節制,寧可把剩下的時間拿來與朋友相聚、運動、閱讀、當義工或發展自己的嗜好。

9.善用零碎時間:她們懂得善用排隊等待、坐車等零碎時間,從事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跟身旁的小孩玩玩、打打毛線或是傳簡訊問候親朋好友。

時間絕對夠用

基於多年來對成功者時間運用的研究,范德坎相信時間絕對夠用。

「如果全職工作者扣掉一周工作五天每天八小時、再加上每天八小時的睡眠,還有七十二小時可用;就算是一周工作超過六十小時,也還有五十二小時可做其他的事,但問題是工作時間真的有那麼長嗎?一周一六八小時,夠多了,我們絕對找得到時間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可能還用不到那麼多時間呢!只要別拿來看電視、講電話,在家中閒晃。」她表示。

就算是一些零碎時間,范德坎認為,也能發揮大大效益。她個人便會利用坐公車、搭地鐵時間看些書,讓心情愉悅;或是利用工作空檔靜坐或禱告。

透過范德坎的研究,原來,時間從來就不是問題,端看個人如何運用,誠如范德坎所言,「當我們專注於重要之事,就能用手邊時間過自己想要的人生。」值此新年之初,不妨現在就訂出人生優先順序,好好規畫一下未來一整年真正想做的事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