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停格歲月5-2 古槐樹、玉津橋與東寨門

文與圖/馬維易 |2016.12.31
1517觀看次
字級
寺登街一景 圖/馬維易
玉津橋頭 圖/馬維易
東寨門 圖/馬維易

文與圖/馬維易
位於心臟地帶的四方街上,全部用青石條鋪就,兩株五六人才能合抱的古槐樹,十分對稱地矗立在南北兩邊,樹冠如大傘般地遮蔽了四方街的大半個天空。

從四方街往東南方向走約一五○公尺,就能見到彎彎曲曲的黑惠江緩緩地流過沙溪。風吹水面波光粼粼、如絲如帶。一座石拱橋橫跨江面,與水中倒影合成一輪滿月。石拱橋名叫〈玉津橋〉,是座單孔石橋,橋長約三十五公尺,寬五公尺,橋頭上的石雕神態威儀,傳說刻的是黑惠江的「娃娃魚」。

年代不長的玉津橋,是進出沙溪的重要門戶。除了馬幫的蹄印踏過、車隊的軲轆碾過、商人的汗水流過,為它留下大大小小的痕跡,更有風雨歲月為它塗抹上滄桑,如今仍在黑惠江上發揮著餘溫,向旅人訴說著前塵往事。

當年,這座石橋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從位在南方大理來的馬幫,行經玉津橋沿著古道,進入東寨門(當地人稱之為「街子門」),穿過短又窄的巷弄就來到寺登街。再往北前行,便進入麗江和迪慶,最後踏入西藏的地盤。

小小的東寨門,僅容兩匹馬並肩同行。談不上精緻,也缺乏氣勢,只是一座用土磚壘起的拱形寨門而已。這座歷經數百年風霜的老寨門,是寺登街三座寨門中唯一被保留下來的,為人們展示著茶馬古道集市城門的典型樣式。

大約到元末明初時期,寺登街已經初具規模了。那時的寺登街還叫「南塘」,到明永樂十三年(西元一四一五年),四方街上修建起興教寺,「南塘」這一地名也就逐漸演變成漢族和白族合一的「寺登街」。「寺」當然是指「興教寺」,「登」是白族語,意思是「地方」。

清嘉慶年間,在興教寺正對面又修建起了一座宏偉的戲臺「魁星閣」。於是,一個集寺廟、古戲臺、店舖、馬店、巷道、寨門於一身,布局嚴謹、擁有完善生活機能的古道集市誕生了。

沙溪的四方街比大家耳熟能響的麗江四方街,大了至少兩倍,是當年沙溪的核心靈魂所在。曾經擁擠過、嘈雜過的它,只有高聳的古戲臺和雄偉的興教寺,還在昭示著寺登街曾經的昌盛。如今不離不棄陪伴的,也只剩滿地堆積的白色槐花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