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人性的溫度

文/嚴陽 |2016.12.08
1400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公元前五九三~五九四年,楚國與宋國之間發生一場慘絕人寰的戰爭。戰爭的起因是,魯宣公十四年夏,楚國大夫申舟出訪齊國雖然途經宋國卻未向宋國借道,宋國執政的大夫華元因此被激怒,遂將申舟殺死;於是,當年九月楚國出兵宋國興師問罪。經過漫長八個月的相持,到第二年五月,不但宋國兵疲糧絕,而楚軍同樣僅餘七天口糧。在這樣的情況下,楚國大司馬子反與宋國大夫華元,在登上同一座小山窺探對方軍情的時候,無意中相遇了。華元如實告知對方宋國城中已經到了「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的地步,而子反也坦誠地以「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相告。最後,兩人私下議和了。

這段陳年往事,記錄在《公羊傳.宣公十五年》為闡釋《春秋》中「宋人及楚人平」而寫的一段文字中。作者對子反與華元跨越國君議和一事,有褒有貶:一方面肯定通過他們的努力,制止了戰爭災難的加劇,挽救了無數生命;另一方面則又對他們擅自做主無視君王的決定予以批評——這些人原本都是「大夫」,但在《春秋》中卻被稱作「人」,這固然是《春秋》作者立場和觀點的反映,也應該是《公羊傳》作者公羊高的態度。

一方面褒子反與華元「仁者愛人」的立場,一方面又貶兩人的越權之舉;然而,當這兩者出現矛盾無法調和的時候,到底該把哪一個放在前面或者說更重要的位置上呢?公羊高並未提供明確的答案。

沒有提供明確的答案,又是因為什麼原因?或許不只是公羊高,也包括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性人物在內,他們是深深知道這樣的道理:簡單地強調「人」與「民」,而忽視「國君」的存在,那是後者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一旦國君不能接受,儒家的「仁」、「民本」等思想便很難成為社會主流的觀念。所以,從策略上考慮,宣傳理念的同時必須帶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秩序。

從軍事的角度來說,子反和華元這兩個敵對國家的將領,在陣前的對話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而且,可能會被以通敵或洩密罪論處的。子反與華元內心溫暖的人性、良知,讓他們不顧後果作出了對於兩國人民來說最好的選擇──議和,休戰。於是被載於史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