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讀歷史】 秦始皇搞形式主義

文/張述 |2016.12.06
1167觀看次
字級

文/張述

秦始皇統一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向全天下發布文告,歷數六國君王的「劣跡」,宣布:「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他別出心裁地從「三皇」、「五帝」各選了一個字,組成「皇帝」的稱號;朝廷同時想出一系列專有名詞,管朝廷下達的「命」叫「制」、「令」叫「詔」、百姓叫「黔首」,皇帝自稱「朕」……這只是第一步。

始皇帝的第二步舉動,充滿了神祕主義色彩。根據陰陽五行的說法,他聲稱秦朝的「德性」是「水德」,因此得以取代周王室的「火德」。他將黃河稱為「德水」,下令皇室的服飾、旌旗等均以黑色為崇高的顏色,又根據「天一生壬水,第六癸成之」的原理,將秦朝吉祥數字定為「六」:符、法冠的規格統一為六寸,他乘坐的車輿長六尺,用六匹馬來拉。

這一套用現今眼光看來,完全是形式主義的舉措推出之後,秦始皇才開始著手廢分封、設郡縣、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同時,繼續各種舉措:大興土木建設宮殿,每次巡狩都要留下一方堪比「新聞聯播」的刻石,還有封禪泰山、在泗水打撈九鼎、派方士去求仙等迷信活動……

天下剛統一,那麼多大事要處理,秦始皇為什麼先搞這些形象工程?

有人會說,秦始皇窮奢極欲,權力欲極度膨脹,滅六國的勝利使他沖昏了頭腦,迷信自己無所不能……或者乾脆說簡練點:有權,任性。

第二個問題:這些作為有實際意義嗎?有人會說:完全沒有,錢全浪費了,還不如都給我呢。

第三個問題:既然如此,為什麼大臣沒人反對?「誰敢啊? 向暴君提意見,不想活命了?」

這些回答純粹是出於現代人的心理。以當時的認知水準,讓人吃驚的是,上至大臣、下至黔首,對此未必會有你想像的強烈反對。

古人與今人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敬畏上天、鬼神和祖先,包羅萬象的內容足以證明鬼神信仰是當時的普遍現象,儘管不是以宗教的形式,《禮記.祭統》載:「治理百姓的措施中,沒有比禮更要緊的;禮共有五種,又沒有比祭禮更重要的。」

同樣在這種具有深厚基礎的社會心理作用下,先秦時期的君王格外講究「君權神授」,要做點什麼大事都要自稱秉持上天的旨意。夏啟討伐有扈氏時,說是「恭行天罰」,夏桀自信「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也」;商湯伐夏也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秦始皇這些舉措同樣是為了使自己在人們心目中獲得敬畏。先是透過一系列專門稱呼確立了皇權的獨一無二,又透過規定「水德」等舉動使皇權和神權掛鉤;打撈九鼎的舉動是為了使政權獲得更大合法性;留在各地的刻石也不是大臣的拍馬屁,而是他寫給上天的政績報告,體現出咸陽朝廷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類似舉動後來也出現過:西漢初年,蕭何把未央宮蓋得十分豪華壯麗,劉邦看了很生氣:「天下百廢待興,你幹嘛把宮殿蓋這麼大?」蕭何回答:「全天下都是您的家,宮殿要是不蓋得壯麗點,您就沒有威嚴了」,會被百姓看輕的!

劉邦的觀點顯然符合今人的看法,蕭何的回答卻更貼近當時的普遍心理,不能簡單理解成逢迎拍馬。

(本文節錄時報文化《回到秦朝大冒險:一不小心就觸法,躺著也中槍》一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