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處處有佛法

文/妙開法師 |2016.11.27
1896觀看次
字級
妙開法師 圖/人間社
生活處處有佛法 圖/人間社

文/妙開法師

六十餘年前,一介僧侶組織僧侶救護隊,歷經艱難飄揚過海來到台灣,從宜蘭弘法生根,到開創佛光山,立足台灣,弘化至全世界,不但佛法遍傳全球各地,其莊嚴的威儀舉止,更攝受所有僧信二眾,及至今年已九十高齡,無論法會登壇、說法課徒、舉手投足等行事禮儀仍不急不徐,不卑不亢,盡顯佛門生活修行的典範。他,就是星雲大師。

大師認為,人間佛教對於生活即修行的重視,完全表現在五堂功課與三餐飲食當中。佛世時代,印度僧侶次第乞食,心不外馳,行走步伐穩重,展現修道人的莊嚴行儀。當年大師在宜蘭弘法時,玉樹臨風的儀表,加上「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的出家人行儀,淺顯易懂的佛法開示,在當地引起極大的震撼,不但改變民眾對僧侶的觀念,更接引不少人走進佛堂學佛。尤其為青年組織歌詠隊、開設光華補習班,為佛教徒成立念佛會,以及舉辦浴佛節表演、花車遊行等活動,一時學佛蔚為風潮,使得青年樂於走進寺院,一家老中青三代也歡喜走入佛寺學佛,讓佛教普遍走入大眾的生活當中。

隨著佛光山的開創,建築風格融合傳統之美、現代之用,多元的風貌,為人間增添許多色彩,生活即修行的理念也因之更加落實。在叢林鐘板訊息、叫香聲中,全山大眾搭衣從各寮口排班走進大雄寶殿早晚課誦,或前往雲居樓用餐,排班行進的隊伍「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隊形要求整齊畫一,行進間眾人眼看前方而目不斜視、靜默安然,或持咒或念佛,把排班、走路當作行持功課,每每吸引民眾特地上山駐足觀看,而生起對佛教的恭敬心與歡喜心,大師的身教、言教也因之大化於無形,彰顯人間佛教的生活行儀。

飲食部分,佛世時僧眾托乞食,除了不揀精粗,也隨信徒供養的方便而無葷素分別。佛法東傳至中國後,托乞食不適合中國的地理、氣候與文化,加上儒家「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的思想影響,以及梁武帝撰寫「斷酒肉文」,認為「食肉斷大悲種」,提倡出家人不能吃肉飲酒,從此素食成為中國佛教日常修持生活的特色。

時至今日,佛光山從傳統過堂的叢林菜、菜根香,到滴水坊的三十齋、五十齋、百元齋等簡餐,讓飲食從過堂的不揀擇飲食、不貪著飲食,隨緣就食,提升為生活的美學。大師認為,食素不但不殺害生命,體現慈悲平等、生命一體的精神,而素食烹飪更因色香味俱全且種類繁多,在飲食的當下,也因植物的特性而增強體能與體內環保,展開身心靈淨化,與現代環保、護生理念相互呼應。

至於近年提倡的茶禪,將禪宗「趙州茶」等膾炙人口的公案,以及禪堂儀軌中避免禪僧昏沉疲倦的飲茶,帶進大眾的生活裡,讓飲茶不再只是單純的飲茶,而能引領眾人專注在每個當下,感受泡茶、飲茶等每個動作之間的轉換,感受動靜一如與心念的剎那生滅,禪的精神因此彰顯其間。

由於可知,日常生活行事,舉凡食衣住行、行住坐臥,乃至做人處事、交友往來、舉心動念、晨昏日夜,都是修行的途徑。大師說,穿著衣服,莊嚴整齊固然需要,即使破舊敗壞,只要清潔淡雅,也無不好,這就是穿衣的修行。飲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所謂粗茶淡飯,也覺得別有滋味,這就是飲食的修行。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簡陋小屋,也如天堂,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門有汽車代步,快速敏捷;無車無船,也能安步當車,這就是行走的修行。做事勤勞負責,求全求成;做人誠實正直,求真求圓,都是修行。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誠懇切,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由於佛陀的教法具有人間性,與生活息息相關,所以人間佛教將佛法與生活融和不二,注重個人身心淨化,希冀大眾生活幸福美滿,人際尊重包容。若能了解此義,人人在生活中的所有行儀,在在與佛法相結合,使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便是人間佛教的行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