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story42 深海女王 厄爾的藍色使命

楊慧莉 |2016.10.22
2537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人類史上不乏各類探險家,他們上山下海,排除萬難,深入一般人無法到達之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海底探險家厄爾。約半個世紀前,她就率娘子軍進行水下生存試驗,之後又於一九七九年締造了女性海底行走三千三百英尺的深潛紀錄,證明巾幗不讓鬚眉。而今,這位女英豪仍活躍於世界舞台,樂觀地肩負起保護海洋生態的「藍色」使命……

生命軌跡
從農家女到深海女王

席薇亞.厄爾(Sylvia Earle, 1935-),出生於美國紐澤西州吉普斯鎮,在靠近卡姆登市的小農場長大。從小,她就喜歡探索附近森林,著迷於野地的動植物。她的父母未念過大學,但都是大自然的熱愛分子,常教導她要尊重所有自然界生物,對於未知別害怕。

三歲之旅訂終身

三歲時,厄爾到澤西海灘,首次與海洋邂逅,看到海浪,就為之傾倒。在海灘上,她看見大人視之為可怕的鱟,覺得牠們好特別、好美麗,知道牠們並不會攻擊任何人,只是在忙著自己的事。

「海洋吸引我的目光,與其說是驚駭,不如說是讓人振奮。」厄爾事後回憶時說。自此,海洋生物喚起她無限的想像,也與海洋結下了深厚緣分。

十三歲時,厄爾隨家人搬至佛羅里達州清水市,很快地就對附近墨西哥灣的野生物種瞭若指掌。由於家境不好,父母無法供她念大學,但厄爾很優秀,她靠著獎學金和在實驗室打工完成大學學業。

此時,她學會潛水,決定用這種新技術研究海中生物。由於著迷於海洋生物的各個面向,厄爾決定先研究植物生態。她相信,這是了解生態系統的第一步。

成家立業求平衡

後來,厄爾在杜克大學拿到碩士學位。不久,她結婚生子,也同時開啟了自己的海洋探索生涯。

一九六四年,她的孩子才兩歲和四歲時,她離家加入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印度洋遠征計畫,為期六周。整個六○年代中旬,她努力在家庭需求和帶她前往世界各地的科學探險之間求取平衡。

一九六六年,厄爾得到杜克大學的博士學位。她的論文《東墨西哥灣的褐藻綱》撼動了海洋學社群,因為過去還沒有海洋科學家對水中植物做過如此長期而翔實的第一手研究。之後,她先到哈佛大學當研究員,也正式開啟她的科學生涯。

娘子軍一夕成名

一九六八年,厄爾博士搭乘深海潛水艇潛入巴哈馬水域一百英尺以下,當時她已有四個月的身孕。隔年,她申請加入一個由美國海軍、內政部和太空總署所聯合贊助的熔融石計畫,可讓一組科學家住在海面五十英尺以下一處封閉的海底棲息地做研究達數周之久。

至此,厄爾已經花了一千多個小時在海裡研究,比任何其他科學家申請者都久。其中一位執事者以「男女無法共事於海裡」為由駁回了她的申請,但另一位主事者卻說:「既然有一半的魚是母的,我猜我們可以容許一些女性。」結果,啟動了另一個由厄爾博士領軍的熔融石計畫,清一色的都是女性,她們於一九七○年深入海面五十英尺以下做探究達兩周。

這次探險因有媒體的大肆報導,讓厄爾等五位女性科學家成為名人,還受到民眾夾道歡呼和白宮官員的熱情款待。此後,厄爾常獲邀四處演講,成為直言不諱的海底研究鼓吹者,並開始幫《國家地理》雜誌寫文章,以及出書和拍影片,希望藉此引起大眾對海洋的興趣,以及正視汙染和環境惡化對水世界的破壞。

探險生涯半世紀

七○年代,厄爾因參與許多科學任務而全球海域走透透。一九七九年,她靠著潛水艇下探到歐胡島附近一二五○英尺的海底深處,締造了女性海底行走三千三百英尺的深潛紀錄,關於此探險在其作品《探索深海邊境》(Exploring the Deep Frontier)有深入的描寫。

八○年代,厄爾與人創辦了兩家公司,主要在研發可讓科學家於深海工作的配備。期間,她的三個孩子也已長大成人,甚至有些還加入她的探險志業,成為工作夥伴。九○年代初期,她暫離公司,被賦予監測國家水域水質的重責大任。

而今,厄爾博士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常駐探險家、海洋學家、作家、講師等,還發起重要海洋保育計畫「藍色使命」(Mission Blue),並透過先進科技將海洋專家的發現和故事呈現在大眾眼前,引發大眾對海洋生態的關注。

至此,厄爾的探險考察生涯已縱橫半個多世紀,貢獻卓著,獲獎無數,她個人潛水時數超過七千小時,四年前還以七十七歲高齡獨潛一千公尺,「深海女王」的封號當之無愧。


環保先鋒
守護地球的藍色心臟

歷經半世紀的深海探險考察,厄爾不僅對全球海洋生態發展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更因而見證了近幾十年來日益惡化的海洋環境,並預測到可能引發的不堪後果。

多年前,厄爾發起海洋保育計畫「藍色使命」。此計畫的集體目標和行動有:在二○二○年前增加兩成受保護海洋區域、改革水產業及全球政策、減少海洋汙染、透過教育激發大眾支持等。她尤其重視後者,多年來她到全球各地演講,鼓吹全球民眾一起正視海洋當今所處的困境,以改變個人飲食習慣方式支持海洋保護行動。

沒藍色就無綠色

厄爾每次談起海洋,總是對之嘖嘖稱奇,並喚之為「地球的藍色心臟」。海洋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她表示,「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七的水來自海洋。沒有藍色就沒有綠色;少了海洋,就沒了生命維持系統。」

海洋與地球生命之間的關連,厄爾於一次訪談中,做了精闢的解說。原來,「海洋是人類維生系統的基石,海洋維生系統的基石又是海中生物。海洋是活的。氧氣的製造要靠水中生物產生,牠們是系統的一部分,海裡的食物鏈又驅使這些系統。每隻魚都以製造浮游生物的方式滋養海水,這些浮游生物最後又回到食物鏈,並釋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這些都是海洋運作的一部分,也是地球運作的方式。」

生態浩劫正上演

一九五三年,厄爾第一次潛水,看到魚兒水中游,不再是放上檸檬片或沾上奶油的盤中飧模樣,心喜不已。自此,她愛上潛水,尤其是夜晚,可以看到更多白天看不到的魚。那時,魚種好多。

然而,近幾十年來,她發現海洋生態正在發生浩劫。由於人類的過度漁獵、隨意排放汙染物、濫採石油等人為活動,包括海龜、鯊魚、鮪魚和鯨魚在內的近百分之九十的大型魚類正在消失。

除了丟進塑料垃圾毒害海洋生態,人類幾近野蠻的獵捕行為才是讓漁資源大量銳減的原因。為了吃魚翅,殺死鯊魚;黑鮪魚已經瀕臨絕種,但為了貪圖口腹之欲,仍拚命捕殺;拖網漁船的濫捕行徑在所經之處留下無數屍體,他們所撈捕的只有一小部分魚獲送進超市,其他一起打撈上岸的海洋生物都被扔掉了。

而當無數的海洋生物被濫捕或毒害,也就等同破壞地球的食物鏈及生態平衡,進而影響人類的維生系統。

少吃魚類才上道

不過,許多人都以為地球如此遼闊,自有其修復力。厄爾卻提醒,「這在石器時代是可行的,那時自然物種很多,人類很少。而今,我們已突破七十億人口,所有的野生動物面對巨大壓力,我們需要保護每隻魚,讓牠們活著,因為牠們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對我們的維生價值更甚於變成盤中飧。」

換句話說,目前地球的修復力已趕不上人類的破壞力了。厄爾一旦明白失去海洋生物所需付出的沉重代價,就對海鮮再也沒有食欲了。

她呼籲大眾別再吃鮪魚、旗魚、石斑魚、鯛魚或其他海洋生物,「不吃牠們不會有所損失,但吃牠們就太遜了,我們需要給牠們喘息的空間。」

如果人們繼續肆無忌憚地大啖海鮮,厄爾表示,「我們失去的將不只是海洋中的生物,也將破壞維生系統的完整性,賠上海洋生物和人類的未來。」

科學人生
從探索中體現世間愛

儘管海洋生態問題層出不窮,但厄爾仍不悲觀。她認為,運用新科技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問題所在,有了理解,就會有進一步的保護措施,希望也自然相隨。

另外,她也慶幸至少百分之十的大型魚類仍健在,失去一半的珊瑚礁,但也還有一半的珊瑚礁情況尚屬良好,「只要人們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在未來的十年內即刻發揮保育的行動力。」

化見解為行動力

而厄爾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藉由演說來喚起大眾對此問題的認知和重視。她認為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所擅長的方式,如文字、音樂、數字等,表達對此事的關心,藉此盡一分心力,連兒童也不例外,「如果你是小孩,不妨抓著身邊的大人,帶他們看看你眼中的未來。」

事實上,小孩的眼界正是厄爾成為探險家和科學家的關鍵。曾於受訪時被問到她是如何成為科學家或探險家的,她的回答耐人尋味:「這簡單,就從當一個小孩做起,我到現在也都還沒長大。最好的科學家和探險家都擁有兒童的特質,凡事問個不停,對世界永遠充滿好奇。」

作為一名科學家,厄爾最深感榮幸的是,她能在數十年間於海底考察中收集到足夠的證據,讓她對地球生態的前後變化有更深刻的見解。

現在,她把自己的見解化為有力的行動,並期許有更多的民眾一起加入「守護地球心臟」的藍色使命,「以確保她最喜歡的物種——人類——的未來可長可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