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懸明鏡青天上 初讀石濤畫語錄

文字/江心靜 攝影/林存青 |2016.10.20
1917觀看次
字級
大自然的光影、蘆葦的線條和風的律動,交織成美麗的詩篇。 攝影/林存青
藝術家江心靜體悟石濤的「一畫」創作原理,拋開技法的束縛以及優劣得失心,創作〈風中蘆葦〉。 攝影/林存青

文字/江心靜 攝影/林存青
「搜盡奇峰打草稿」在喜歡中國書畫的人口中,朗朗上口,意思是說畫山水不能依樣畫葫蘆,必須先行萬里路,用眼睛觀察名山峻嶺,經過自己思考,以筆墨將心中構思的山水表現出來,這樣畫出的山水寫實又有創造性。

提出這個觀念的人是石濤,明末清初,十七世紀的畫家,中國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時代。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齊放,儒道為主流,秦朝以法家一統天下,歷經漢代儒學復興、魏晉清談,發揮道家玄理,同時期佛教輸入,佛典翻譯匯通儒道,三家思潮經過七、八百年激盪,大幅擴充文化的深度及廣度,促成唐朝中國文化大開,宋朝後期回到儒家本位,沒有新生命的刺激,中國文化進入大闔期。明末因董其昌提倡南宗,推崇文人畫,臨摹相演成風,不敢稍有踰越,創造力消磨殆盡,滿清入關,壓制漢民族思想,動輒大興文字獄,文化生命力更加消沉,藝術門派林立,競以剽竊抄襲為尚。

那麼,石濤為什麼會有如此石破天驚的想法呢?

石濤為明宗室之後,幼年遇明末戰亂,受家僕庇護逃到武昌,出家為僧,飽讀儒書,臨帖作畫,又修禪宗義理,後浪跡山林,與道家思想契合,在大自然陶冶和好友唱和中,藝術突飛猛進;中年以後遊歷南京、北京,備受禮遇,因此飽覽京都文物,畫風登峰造極;晚年回到揚州造大滌堂,蓄髮成為黃冠,有了妻室,賣畫維持家計,交遊更廣。

綜觀石濤的人生,曲折傳奇,出世入世,優遊於儒釋道三家之間,靠著天賦異才,獨特思辨能力,衝破思想錮蔽時代的限制,脫穎而出,融會前代各家思想,悟出「一畫」之理,建立藝術理論,寫出體系完備的《畫語錄》,成為傳統中國繪畫理論集大成者。

清代畫論中,石濤的《畫語錄》公認最難讀,久聞其名,一直束之高閣。學畫將近三年,秋日下定決心開卷,一看,一發不可收拾;一句話如一口井,可以不斷汲取,潤澤心靈,許多長久的疑惑頓時解開。

石濤的藝術理論,融合文學、歷史、哲學,符合中國文化綜合性的特色,孔子精於六藝,歷代文人無不多才多藝,書畫論並善,書中所談的原理,充滿開放性,可以舉一反三,不僅如此,石濤本身也是畫家,談及筆墨操練,切中要點,避免隔靴搔癢。

就以石濤首創貫穿全書的「一畫」原理來說,一張白紙宛如一個混沌未開的世界,畫家一著筆,從無到有,掌握「一畫」之法與自然大法相契合,藉筆墨呈現宇宙中息息相通的萬物,就是藝術,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技」,一氣呵成。

摘取書中精采片段為例:「人能以一畫具體而微,意明筆透。腕不虛則畫非是,畫非是則腕不靈。動之以旋,潤之以轉,居之以曠。出如截,入如揭。能圓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齊,凸凹突兀,斷截橫斜,如水之就深,如火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發強也。用無不神而法無不貫也,理無不入而態無不盡也。信手一揮,山川、人物、鳥獸、草木、池榭、樓台,取形用勢,寫生揣意,運情摹景,顯露隱含,人不見其畫之成,畫不違其心之用。蓋自太樸散而一畫之法立矣,一畫之法立而萬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貫之。』」

初讀石濤《畫語錄》,體悟「一畫」的創作原理,拋開技法的束縛以及優劣得失心,一股衝動無法抑止,信手塗抹,擱置許久的畫作〈風中蘆葦〉,一揮而就,不亦快哉!經典,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啊。

畫罷,作詩一首:

〈風中蘆葦〉

永不停息的風啊

蘆葦的線條 任你揮灑

忽左忽右忽上忽下

早先倒在歲月的花絮 護持塊莖

冒出新生的蘆葦

在秋天金色陽光中 閃閃發光

參考文獻:

❶姜一涵撰,《石濤畫語錄研究》,

二○○四年四版蕙風堂。

❷陳惠玲撰,〈石濤畫語錄的藝術哲

學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系二○○

九年碩士論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