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談】 禁補令前世今生

海客 |2016.10.19
1488觀看次
字級

文/海客
出於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目的,政府紛紛制定相關規定,禁止在職教師課餘時間進行有償補課,這項規定被稱為「禁補令」。其成效如何姑且不論,僅就「禁補令」本身來說,在史上其實已經多次出現,的確不是當今的創新。

西周時期,教育的最大特徵就是「學在官府」,國家把持學術和教育,而民間沒有學術,更沒有學校教育。由於西周的選官方式是世卿世祿,各級貴族都是世襲,因此教育也被貴族所壟斷。因此,「官師合一」官員在負責行政事務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教學任務。

西周的學校分為國學和鄉學兩類,國學的主持者稱大司樂,是國家最高的禮樂官員,同時也要管理國學教育教學事務。學校授課的基本內容就是「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

由於西周實行的是學在官府的教育管理方式,貴族壟斷教育,自然不允許民間存在私學,換言之,也就是史上最早的「禁補令」了。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學術出現了擴散和下移現象。其實做出巨大的貢獻者,首推孔子。孔子創辦私學,有教無類,使平民也能夠得到教育,這場教育革命沖破了西周的學在官府的束縛,禁補令自然也就失去了效力。

由於私學是以學生主動求學作為動力基礎,故學習的風氣非常深厚。孔子所提出的「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因材施教」等學習及教育思想,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深刻領會並貫徹。

秦朝建立,這個以法家思想建立的王朝,再次實施「禁補令」。由於法家思想占據統治地位,所以秦朝的教育特點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也就是說,教育的內容只能是法律條文,由官吏兼任教師。提倡民間私學的儒家受到沉重打擊,特別是「焚書坑儒」,導致民間學術被禁止。這一時期的教育,最大特點就是愚民政策。

現在學生的課業負擔的確繁重,減輕負擔也是勢在必行,但是其形成的原因真的是有償補課所導致的嗎?「禁補令」真的能減輕學生的負擔嗎?從禁補令的發展歷史來看,此舉無法真正解決教育的根本問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