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藝事 北京國博宋代石刻藝術展

林政儀 |2016.10.19
1951觀看次
字級
展場一景 圖/林政儀
持注子仕女石刻。圖/林政儀
托盤侍女石刻,盤內應為點心、饅頭之類。圖/林政儀

文與圖/林政儀
九月中旬,與友人籌畫一訪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宋代石刻藝術」展,為避開大陸十一長假的人潮,在馬勒卡颱風過境台灣之後趕緊成行,便一下子從亞熱帶過渡到溫帶,抵北京時,夜已滿是秋意。

翌日午後,從下榻飯店搭地鐵至國博附近的天安門站,出了站,隨即排入蜿蜿蜒蜒的人龍末端,隨著安檢人員檢查隨身物品的速度,或快或慢地走著,不一會兒,總算進入了天安門管制區,速即快步走往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免費領票窗口,排隊領取門票,之後又排入一條人龍等待安全檢查。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地接近博物館入口,直到步入館內,身處開闊挑高的大廳,才令人頓時身心開闊,一洗一連串排隊、等待時的煩躁。

「宋代石刻藝術」展,位於博物館三樓的開放空間,展區並不難找,但很容易錯過,此展展出四川地區出土的三十件宋代墓室石刻,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開館以來,公共空間舉辦的第一個專題展覽 。

在此次展出的石刻多為首次展覽,主題圍繞在「開芳宴」中的場景。「開芳宴」是宋墓雕刻與壁畫中最為流行的題材,此宴為夫妻之間的特定飲宴,宴中男女墓主人在廳中就案對坐會宴,觀賞散樂雜劇演出,而侍者侍奉於左右,並有進茶、獻食、侍奉、備宴等姿態,展現墓主夫婦生前的和睦與恩愛。此次展出浮雕石刻內容,有行樂表演的伎樂圖、梳妝圖、出行圖、守衛的武士圖和四神圖,不僅可見墓主在世時富足的生活情景,也彰顯墓主的高貴身分與地位。

石刻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與「茶」、「香」有關的〈持注子仕女石刻〉及〈二侍填香石刻〉。〈持注子仕女石刻〉刻有仕女手持注子,而注子有一說為茶器,一說為酒器,在五代十國中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手卷中即可見到注子的身影,注子的使用至宋代更為流行。宋代注子多以金屬、陶瓷製成,常見造型即如石刻中侍女所執的折肩注子,從四川溫江南宋窖藏、福州南宋許竣墓,兩處出土的注子,在形制上亦與此石刻較為相近。

另一件〈二侍填香石刻〉,石刻上刻有兩位面容圓潤的侍者,神情專注立於香爐兩側,作填香的姿態。宋代香爐依有、無「上蓋」,而分為封閉式與開敞式兩類香爐,開敞式香爐又以蓮花香爐較為常見,石刻中的香爐,爐足為三,在蓮花下刻有捧蓮狻猊,裝飾上活潑而別具生趣。

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時期,曾兩度入宋的日本高僧榮西禪師,在中土參謁名山,學習佛法,並將臨濟宗東傳,成為日本「茶祖」、日本臨濟宗的初祖,此後茶、香文化在日本佛門中流傳不墜。今日探究宋代的焚香方式與飲茶文化,除了從宋代文獻記載尋覓外,大概只能從出土文物兼考據東傳日本的茶道、香道中推敲,而窺知一、二,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宋代石刻藝術」展覽中的刻石出土於四川,離兩宋的文化中心汴梁、臨安甚遠,尚且展現如此獻食備宴,更使千年之後的我,更貼近宋史大家鄧廣銘筆下的宋代種種,兩宋時期的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喪葬習俗等,不再是抽象的文字意象,而是立體的一分勝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