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以幫助為名的社會運動 端出李安做案例

李碧華 |2016.10.15
2432觀看次
字級
李安(右)畢業論文《分界線》,曾獲紐約大學沃瑟曼獎最佳導演獎及最佳影片獎。圖/本報資料
導演吳念真發起「Be A Giver」,傳承知識與技藝的美好價值。圖/本報資料
舒淇肯定「知識不是用來謀取利益」。圖/本報資料
吳克群提醒年輕人,雖沒有好看的履歷,但是不能不努力。圖/本報資料
吳寶春學麵包之餘,曾兼差賣菜與洗車。 圖/本報資料

文/記者李碧華

圖/本報資料

人生大道理何其多,「以金相交,金耗則忘;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合夥做事,人際交往都應珍惜緣分,以善為念,以情與義,支撐著一份兄弟情。但是,到底要怎麼伸出援手才算夠意思?幫到什麼程度,才算解決對方的困難?哪些人可以幫?哪些人又不能幫?是看有沒有緣分?還是看對方的態度?看長相討不討喜?還是看對方能不能完成我們的期望?

這是一個大學問,沒有標準答案,導致很多人卻步,不敢輕易出手幫忙,深怕將來受傷後悔。在此猶疑的氛圍下,導演吳念真發起「Be A Giver」社會運動來傳承知識與技藝的美好價值,他感念故鄉已逝的條春伯,「小時候送我一本尺牘,選我當繼承人,為村裡的人寫信讀信。」吳念真說,條春伯讓自己知道,「知識,不只是拿來謀取利益的;知識,是可以用來奉獻的,可以用來幫助別人的。」

此運動本月引起發酵與響應,「當我們有能力了,會不會記得我們曾經被幫助?」社群紛紛討論人生謝幕仍對世人留下不朽典範的多位大師。「大師在人生轉折處都擁有導師。」

如何讓工作的角色轉為幫助、進化與傳承?青年失業率已連續七年超過一成二,實質平均薪資倒退十六年,面對這既存的社會問題,希望基金會執行長黃于純說,抱怨多餘而無效,台灣需要一場「以幫助為名」的社會運動;當Giver(給予者)與Taker(接受者)相遇,前輩幫助後輩,傳承知識技藝和人生態度,實踐共生共榮的美好價值。

社會學教授魏可蒙說,與人為善,常做好事,心中常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進而降低了壓力激素水平,促進了「有益激素」的分泌。精神專家甚至肯定: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是預防憂鬱症的良方。「付出友善會收穫友善,哪怕是對別人付出一個微笑,傳遞一個幽默的表情,抗體能增強人的免疫系統。」魏可蒙強調,付出與回報之間存在著神奇的能量轉換的秘密,即一個人在付出的同時,回報的能量正通過各種形式向此人返還,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己卻渾然不知……。

也因此,「Be A Giver」社會運動才獲廣大迴響,宣傳影片「不怎麼樣的二十五歲,誰沒有過?」還端出國際大導演李安、世界麵包冠軍師傅吳寶春二十五歲的履歷,「匿名」邀請七個行業的主管來模擬面試,影片觸及人數超過六七○萬次,FB留言數超過四千則,分享超過六萬次。包括蔡依林、舒淇寫下「知識不是用來謀取利益的…」、「知識用來服務社會。這概念超越了知識經濟,並且力量十分巨大。」

宥勝的真誠分享則是:「如果可以,我也願意當個giver。年輕人真的需要機會,尤其是在這個非常特別的年代」;吳克群則貼心提醒年輕人,「李安花了一輩子在把電影拍好,你可以沒有好看的履歷,但是你不能不努力」。

相關訊息的臉書與新聞鋪天蓋地洗版,大家都好有感觸,不停轉發感謝當初面試「年輕時自己」的貴人。迴響熱烈之餘,卻也出現質疑的問號。聯合報專案總編輯李洛克因有曾投出八十封履歷石沈大海的慘痛經驗,所以絕對支持「多給年輕人機會」、「感謝幫助過自己的人」、「翻轉手心,從向上變向下」等運動口號。但抽離掉熱血的口號來審視邏輯與論點,他認為,「莫用過往經歷來論定一個人」、「履歷無法真實反映一個人」的兩個舉證太過牽強,不應以特例去質疑通則。

「用名人李安與吳寶春做為二十五歲應徵挫敗的案例,如同無視這學科的專業。」李洛克指出,因為放對位置才符合職場選才制度的成熟度與專業度,影片的七個行業期待的並非李安與吳寶春這種人才,當然被模擬面試刷下來。另一方面,如果不先根據過往學經歷去推測「近期的可能性」而設下條件與門檻,每日可能收到上百封履歷的公司,怎麼有辦法精準選出自己要的人才?找錯一個人,損失薪水與培訓時間還是小事,可能會影響整體工作氣氛、讓適合的人的位置被佔掉。

心│靈│精│力│湯

這輩子最大的責任

❶飲水思源,短利散而真情留。

❷感恩,是最容易的快樂之道。

❸為自己活,為別人活。世間人責任。

❹能感恩的人,氣度與肚量必不同。

❺能記得恩典,是大智慧的人。

❻能做就做……分享不會令我們窮困,慳吝會。

各界響應 人脈的終極 利他兩字而已

邱文通(媒體人)

我對幫忙的態度是,幫別人做不到的,我幫忙不挑人,也不期望回報,只要有需要我就幫。

盛治仁(企業家)

這個世界上,錦上添花的人永遠不會少,雪中送炭才是我們更應該努力作的事。患難中的朋友,才是一輩子的朋友……。

歐里庇得斯(劇作家)

人生最合理、最有把握、最寬厚的快樂之一,來自因別人命運好轉而感到的愉悅。

阿契博得·拉特利奇(作家)

朋友是在困難,而不是快樂時展現關愛。

馬塞爾·普魯斯特(小說家)

充滿新發現的航程,不在於尋找新大陸,而是以不同的觀點看事情。

保羅.科爾賀(小說家)

這世界會因你的典範,而不是你的意見而改變。身邊都是願意幫我與找我幫忙的人。

吳家德(金融界)

認識「夠多人」好處多。想找人幫忙,有人;別人找我幫忙,有心。這是善的循環,美的世界。回歸人脈的終極目的,就是「利他」兩字而已。

魅麗雜誌

為人處世的中庸之道就是友善,當優勢者與弱勢者都找到自己可以付出的東西與對象時,我們的意識就換轉化,真誠地相信「有你真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