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懸明鏡青天上】王雙寬的自學之路

文字/江心靜 攝影/林存青 |2016.09.29
4242觀看次
字級
工筆畫家王雙寬信手拈來,飛揚的駿馬躍然紙上,令人驚歎! 攝影/林存青
創作近一甲子,藝術家王雙寬和夫人陳麗如女士伉儷情深,攜手藝壇更傳為佳話。 攝影/林存青

文字/江心靜 攝影/林存青
中華甲骨文學會當代書畫聯展開幕式,邀請多位名家現場揮毫,各有風采。工筆畫家王雙寬信手拈來,飛揚的駿馬躍然紙上,令人驚歎,年輕畫家林惠敏家中與王雙寬是世交,熟悉大師的奮鬥歷程,極力推薦,約好時間登門拜訪,一窺堂奧。

「其實,我都是自學,不曾拜師。」王雙寬一開口即語出驚人,在注重師承的國畫界,憑自學卓然成材者,寥如晨星。

在台南鹿耳門出生的王雙寬,三歲喪父,母親十九歲獨力照顧三個小孩,雖然很早就展現美術和書法天分,國小畢業就要分擔家計,無法繼續升學,十四歲,他徵得母親同意,決定拜師學藝。他走了四小時,中午到達台南天后宮,他站在畫室外,滿心欣喜看老師傅作畫,畫家注意到他,用手驅趕,看他不走,大聲叱喝︰

「走啦,有什麼好看的,我畫圖不讓人看。」王雙寬低頭看自己,赤腳灰頭土臉,鄉下小孩很膽怯,說不出口要拜師,含著眼淚黯然離開。

他走到緊鄰的天后宮後殿,將身上僅有的五塊錢投入香火箱內,在觀音前立誓:

「今生不再拜師,要靠自己努力學習,學成一定畫觀音法像還願。」回程,他邊走邊哭,又餓又累,回到家,一口氣灌了五六碗粥湯。

從此,他在農作之餘,撿大伯丟棄的水泥袋,勤練線條,鄉下的雞、鴨、豬或是畚箕都是他寫生的題材,第一遍用鉛筆,第二遍用毛筆,奠定畫作寫實的功力。

十七歲,王雙寬到雲林縣土庫鎮打工,找到一間鐘錶店老闆想兼賣畫作,但當時社會並不富裕,買畫的人少,不到三個月就關門了,他沒有領到薪水,只能拿回畫作。但他還不死心,在一間賣冬瓜糖的店涼亭,租一個角落賣畫; 不料,遇到八七水災,一百多張畫和家當都被大水沖走了,他孑然一身,向人借車資回家,落魄失意。

王雙寬的轉捩點在二十六歲,他聽一個作畫框的朋友說,台中清泉崗有很多美軍,毅然決然傾其所有,連僅有的機車都賣了,帶著妻兒從台南搬到台中,在大雅路開了「高暉畫廊」,開幕那天,放了一串鞭炮,心中忐忑不安,他默默向媽祖祈禱,希望有好彩頭。下午,有個美國軍官光顧,中意一幅〈黃石公園〉的油畫,彼此語言不通,他比手畫腳,賣出了第一幅畫,台幣三百元,心中大喜!隔天那個軍官又帶了朋友光顧,訂了兩幅畫,隨著越戰如火如荼,美軍來台度假愈來愈多,大雅路的酒吧和畫廊暴增,「高暉畫廊」是二十八家畫廊中最大的,聘請了八位畫師。苦學多年輾轉流離的王雙寬,到台中兩年就買下整棟樓房,騎當時少見的偉士牌機車載太太回鄉,請戲酬神,轟動鄉里。

一九七五年越戰結束,美軍陸續撤離,畫廊進入低迷期,王雙寬從油畫轉型國畫,花一兩天摸索,得到竅門隨心運用,開始畫觀音,充滿民俗氣息的真善美畫風,大受歡迎。

畫了一甲子,王雙寬的藝術成就早已受肯定,寫實工筆畫自成一格,媒材橫跨油畫、國畫、膠彩和雕塑,不僅市場肯定,也屢次獲獎,國內外舉辦過無數次畫展。年過七十,王雙寬談起當初入行的艱辛,歷歷在目,這股永不放棄的精神,應該是他畢生引領風潮的創造力來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