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的閩南語】 抹即塗敷、塗抹

文/陳俊明 |2016.09.21
1351觀看次
字級

文/陳俊明

西元前一五○年西漢韓嬰編撰之《韓詩外傳》:「吾聞圍者之國,箝馬而抹之,使肥者應客。」首度出現「抹」字。上文是記載春秋時代楚莊王伐宋,全軍僅餘七日糧草;即派擔任司馬的弟弟子反前往宋城門刺探軍情,宋則派華元應對。子反對華元告之以宋城糧盡援絕,易子而食;反唇相譏謂:我聽說城被圍者,應牽住馬輕柔的撫摸牠,驅使肥馬來應客。

此處「抹」的意思為撫摸,還不是塗抹或塗敷之義。

唐高祖李淵下令歐陽詢等十餘文官員編撰,於西元六二四年完成之《藝文類聚.卷九十六.鱗介部上.蛇》:「今帶武都黃,色如雞冠者五兩,以入山林,則不畏蛇;蛇若中人,以少許末抹之,雄黃入瘡中立愈。」這是指入森林者身帶著五兩雄黃,就不須怕蛇咬;人若不幸遭蛇咬傷,只要以少量雄黃塗抹於傷口,便立即痊癒。此文的「抹」就已明指塗抹或塗敷義了。

杜甫於西元七五七年之〈北征〉詩:「瘦妻面複光,癡女頭自櫛。學母無不為,曉粧隨手抹。」這裡的「抹」則專指塗抹脂粉。自唐朝以來的文學作品,「抹」字就頻頻被用來作打扮時的塗抹或塗敷義了。

但在佛經裡也並非一開始即作塗敷或塗抹義,梁武帝天監六年(西元五○七年)東魏瞿曇般若流支譯《金色王經》:「時,金色王兩手抹面然後諦觀,諦觀察已,語大臣言:『大臣當知,彼非赤翅舍居尼鳥,亦非羅剎食力惡鬼,彼是仙人憐愍我故,而來至此。』」金色王以雙手撫摸臉面,此「抹」字帶有清理臉部讓人更警醒之意。

武周聖歷二年(西元六九九年)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切世界抹為塵,悉能分別知其數,如是之人乃能見,此諸菩薩所行道。」此指即使將一切世界之土石盡抹細而為塵,菩薩均悉能分別知道數量多少。「抹」實為「磨」之義。

但,西元七一○年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時諸苾芻日初分時,執持衣鉢入城乞食。見諸婆羅門,以自三指點取白土,或以白灰抹其額上,以為三畫。所有乞求多獲美好。」此處之「抹」即用作塗抹、塗敷義。

從上述例證,可見自唐以來「抹」字即作塗敷或塗抹義。而現代普通話舉凡化妝時多言:擦口紅、擦粉底、擦粉餅。但閩南語並不如此說,卻言:抹胭脂、抹粉底、抹粉餅。

其實使用「擦」字來化妝,有所不妥,因「擦」帶有往復揩拭義,比如:擦桌椅、擦地板、擦家具、擦車子。而「抹」字用作塗抹或塗敷,卻是輕輕敷上,且其來有自。閩南語的「抹」字國際音標為(boah),若是抹胭脂就得說(boahiantsi)。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