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佛教徒──梭羅

文/林一平 |2016.08.23
2961觀看次
字級
梭羅,左圖為作者手繪。圖/林一平
愛默生,左圖為作者手繪。圖/林一平
梅爾維爾,左圖為作者手繪。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我高中一年級時常在台中的美國新聞處讀書,該處典藏不少美國文學書籍,某一次翻閱到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圖一)的作品《湖濱散記》(Walden),這本書印刷古典,讓我愛不釋手,而不久更迷上了書中內容。梭羅被稱為「意外的佛教徒」 (Accidental Buddhist)。他的沉思本質預見了美國式的佛教,就如同黎明前透徹的露珠,預告了清爽的早晨。每當我讀梭羅的作品,就會想到詩佛王維,因為梭羅將他的生命融入自然,就如同王維將詩融入畫中,這正是《華嚴經》的「互即互入」境界。

在梭羅的年代,有很多人和他一樣過著沉思冥想的生活(Contemplative Life),例如愛默生和梅爾維爾,但鮮少有人能進行他那種佛教徒式的思考。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圖二)對於真實有所執著,一切以觀察及數據為主,將基督教義注入自然,抽象成為宇宙;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1819-1891;圖三)則搜索可見世界背後的象徵意義。這些人的思考都有其哲學理論,且執著於其理論,而羅梭則沒有任何理論,蓋以無法生有法,乃至隨心所欲,他很願意等待,看看到底有什麼新的體會。

梭羅傾向佛教式的思考,卻不為許多歐美人士認可,他說:「我心裡有數,當某些人聽到他們的基督被命名在我佛旁邊,他們會以強硬的看法對待我(I know that some wilI have hard thoughts of me, when they hear their Christ named beside my Buddha)。」他接著很體貼的說:「我可以接受他們應該愛他們的基督更勝愛過我的佛,因為愛才是最主要的事情(yet I am sure that I am willing they should love their Christ more than my Buddha, for the love is the main thing)。」

依我之見,梭羅自然而然的追尋自己的本性,其最深層思考的精神已接近東方佛教的信仰。梭羅崇尚自然,可由他寫的文章看到。他說:「有時在夏天的早晨,我習慣性的澡浴後,會坐在陽光燦爛的門口,直到中午,在松樹、果子和黃櫨樹之間全神貫注的沉思,感受孤獨與靜寂,不受干擾,而鳥兒則在周圍鳴唱,或無聲的掠飛穿越房子,直到夕陽照射在西窗,遙遠的公路上傳來旅行馬車的吵雜聲,提醒我時間的流逝(Sometimes, in a summer morning, having taken my accustomed bath, I sat in my sunny doorway from sunrise till noon, rapt in revery, amidst the pines and hickories and sumaches, in undisturbed solitude and stillness, while the birds sang around or flitted noiseless through the house, until by the sun falling in my west window, or the noise of some traveler's wagon on the distant highway, I was reminded of the lapse of time)。」

梭羅感受自然的洗禮,說:「經由沉思默想及放空,我意識到所謂的東方真義(I realized what the Orientals mean by contemplation and the forsaking of works)。」中國的禪僧往往在體驗大自然時了悟了佛性,這是禪宗的主要頓悟途徑。大自然所顯示的禪機,令人返境觀心,瞬間頓悟永恆的真知。

我們常聽到的故事,一個和尚誦讀《法華經》:「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苦思其義,不得其解。某日聽到寺外柳樹上一陣黃鶯鳴唱,登時頓悟,突然的鶯啼,讓他了解宇宙的「寂滅」之相,續接偈語:「春至百花開,黃鶯啼柳上。」梭羅就是這類能由大自然中頓悟的禪者,經由他的許多著作,影響了無數的西方人。

梭羅提出這樣的疑問:「現代人是真的進步嗎?物質生活突飛猛進,卻反而愈來愈不知足,還比不上一個一無所有的野人。」閱讀梭羅的《湖濱散記》,能使人體會遠離物質俗世,讓紊亂不安的心靈得到舒坦休息的依靠,急躁繁瑣的焦慮得到安靜恬適的皈依。我每次讀這本書,都有不同體會,如同《五燈會元》中青原惟信禪師所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湖濱散記》就如同青原惟信禪師所見的「山水」,在不同時期的人生閱歷,讀後會有不同感受,而在梭羅的文筆引導下,最高境界終能反璞歸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