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52 艾肯的 一年52個工作體驗

文/楊慧莉 |2016.08.06
1949觀看次
字級

從小到大,我們被灌輸要好好念書,將來才能找到好工作,讓生活無慮。但有不少人如願以償後,卻倒頭來才發現自己一點都不愛手邊的工作。而當人人喊著要找到自己的熱情,方不致抱憾終身時,但問題是並非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最想做什麼。加拿大青年艾肯以優異的成績自大學畢業後,對未來的工作惶惑不已,於是他決定走出去探索一番。有支台語歌叫「一年換二十四個頭家」,但是艾肯卻在一年內換了五十二個頭家……

文/楊慧莉

找│出│熱│情
創立一周工作計畫

尚恩.艾肯(Sean Aiken),從小就對學校教育很有觀察力。小學四年級,他發現老師們把他的價值與分數畫上等號,費了他好些年去適應這種狀況。國二前,他就搞清楚學校的體制,明白學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出拿到高分的方法。

捨本逐末嘗苦果

於是,在校時,艾肯不研究學科,反倒研究起老師們。他先了解每個老師的需求,再投他們個別所好,結果他乖乖做到老師們的要求,全部拿到高分。

艾肯就這樣一路念到大學,以4.0的高平均分數從加拿大卡普蘭諾大學商學系畢業,還以全班第一名致告別演說,但也隨即落入畢業即失業的窘境。

畢業當天,艾肯被迫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不再追求分數,一切顯得無所謂;更糟的是他對自己一無所知,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除了知道自己要快樂,要實現自我,要活得有意義,其他一概不知,這讓他深感惆悵。而當他環顧周遭,發現每個人好像都知道自己未來的人生道路,只有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徬徨無助。

畢業後,艾肯花了一年半時間環遊世界,回國後搬回家與父母同住。由於尚不知自己未來的人生動向,他只能暫時當個「啃老族」。

父一語點醒兒子

在家當米蟲期間,艾肯沮喪不已,焦慮、別人的期望,都讓他苦不堪言。就在這時,他的父親因心疼他的處境,終於開口說話了:「尚恩啊,不管你做什麼都好,只要確定這是你喜歡做的。我已屆花甲之年,卻尚未找到此生的志趣。」

父親的一句話雖沒馬上解決兒子的問題,但是卻讓艾肯開始深思:「對呀,大家都說找到生命的熱情有多重要,熱情既能讓人快樂也能讓人實現自我,這點無庸置疑,但當你問別人他們的熱情所在,絕大多數人可能答不出來。」而他自己就是眾多答不出話來中的一位。

為了找到自己的人生熱情,艾肯開創了「一周工作計畫」;藉由每周做一件不一樣的工作,一年五十二周就獲得五十二份工作體驗。

架設網站探險去

有了目標後,艾肯架設「一周工作網」,在網站上寫出自己的需求;「這世上有沒有人願意提供我一周工作體驗?」他還要求雇用他的老闆把一周薪資捐給慈善團體。有趣的是,他這一招奏效,居然買單的人還不少。

結果,艾肯完成他的五十二周工作體驗,不僅募集到兩萬多美元(近六十多萬台幣)的薪資報酬,可捐獻給慈善組織「讓貧窮走入歷史」(Make Poverty History),期間的旅費和住宿費用由加拿大的一家就業網「NiceJob.ca」贊助。

此外,艾肯的製片人好友麥克坎茲(Ian MacKenzie),參與了他的五十二周工作之旅,在旁記錄了他的工作體驗細節。「一周工作計畫」的紀錄片後來在美國的媒體「HATCHfest」首映。

革│新│意│識
把工作當生命志業

五十二周的工作體驗,讓艾肯嘗試了許多行業,從夏威夷探索火山的公園守林人、消防員、記者、股票交易員、瑜伽解說員到紐約的時尚買者、多倫多播放歌曲的電台DJ、吉祥物、廣告主管、麵包師傅等。

從這些工作經驗中,艾肯學到人不管身處哪個階段,都要時時問自己這些問題:「我這生想從事什麼行業?」「我的天分在哪兒?」「我想對這個世界有何貢獻?」

一展長才的時刻

艾肯認為,如果人們不認真思索這些問題,往後會徒留遺憾。他曾在搭飛機時遇到一位鄰座乘客琳達,跟他分享自己探望八十四歲老母的心得。琳達的母親已油盡燈枯,卻為了這輩子從未逐夢而深感遺憾;她坐在母親身邊,握著她的手,不知如何安慰她,只能看著母親對即將走入生命終點害怕不已。

傳統上,我們認為實現生命就是找到一份安穩的工作,讓你能夠養家活口,如果你還能享受這份工作,就稱得上是幸運之人了。而今,「安穩」已經被證實只是幻覺。現在的工作意識已經起了一番變革,整個文化趨向於看重我們與工作的關係,不再視工作為必須忍受之事;愈來愈多的人把職場生涯當作人生機緣,一個可在世上一展長才的珍貴時刻。

工作熱情的源頭

事實上,艾肯每到一個工作點就會詢問共事者一個問題:最喜歡手邊工作的哪一部分,結果發現他們提到的都不是報酬和穩定性,而是「與同事相處愉快」「相信自己的投入能讓世界更好」。

舉例而言,他的第八周酪農場工作之行,每天清晨五點起床,直驅穀倉,隨即擠牛奶、鏟動物糞便,實在看不出這種工作有何樂趣可言。但他發現農夫喬治樂此不疲,問他何以至此,喬治表示:「大家都要填飽肚子,我的工作能餵養好幾千人,我們的有機農場又對環境友善。」

而艾肯的第四十四周工作之旅中,遇到魁梧的幼稚園主任肯恩。樣貌較像足球隊員而不像幼兒園丁的肯恩,說起自己工作最心儀的部分,眼睛發亮:「最開心見到孩子因為自己的協助而學會吊單槓和綁鞋帶。」

從多樣的工作體驗中,艾肯的心得是,愈能挖掘手邊工作的意義,就愈能享受工作、樂愛工作。這些與工作建立「良好關係」的人每天準時幹活,因為他們要貢獻自己的才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就是要活靈活現

不過,艾肯也認為,生涯也絕非唯一展現才能、表現熱情的管道;畢竟對某些人而言,工作只是為了支付生活所需,讓他們有機會探索工作以外的熱情。

但不管哪種情況,艾肯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讓自己有機會一展長才,感覺活靈活現」,一如哲學家霍華德.瑟曼(Howard Thurman)所言:「別捫心自問這人間需要什麼,而是要問自己什麼事情可以讓你活靈活現,做起來有滋有味。找到了,就身體力行吧!因為這人間真正需要的就是每個人都找到生命熱情,活靈活現!」

另│類│收│穫
工作沒有盡善盡美

艾肯的五十二周工作體驗,讓他踏上四萬六千英里的旅途,睡過五十五張床、各種沙發和地板,還寫了一本書《一周工作計畫》(The One-Week Job Project : One man, One year, 52 jobs)。在這本書裡,他一邊記錄行腳遍達美國和加拿大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一邊想為這個大家從小都會被問到的問題找到解答:「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何謂完美工作?

艾肯的「一周工作計畫」別出心裁,一時之間有許多媒體爭相報導。曾有記者好奇問他:「有許多人每天上班,卻是做得不開心。這讓我們很想找到一份讓自己開心的完美工作。」

艾肯回答:「有許多人進入職場,想找到一份盡善盡美的工作,但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工作上有很多事讓人開心……人們對工作的滿意度往往來自愉快的共事和他們與工作的關係。」

至於許多人所關心的快樂與報酬是否可兼得的問題,艾肯在他的書中也有提及。他認為,兩者可兼得,但許多人未必覺得報酬有那麼重要。一個來自懷俄明州的牛仔就說:「我熱愛我的工作,錢夠用就好。」

可以退而求其次

艾肯還從這一年的工作體驗中學到,「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無妨,但一定得找事情做,還有可以看看有沒有其他的變通之道。」

舉例而言,他在當電台DJ時碰到一位節目主任。這位主任本來想當搖滾巨星,但發現自己不是那塊料後,就退而求其次,改當DJ,因為這樣仍然能夠服務相同的群眾,並同時發揮對音樂的熱情。換句話說:「你不用因為不能成為搖滾巨星而改賣汽車保險。」艾肯表示。

至於艾肯的一周工作體驗,究竟能從中學到什麼,許多人抱持懷疑的態度。艾肯卻覺得多得超乎他的想像,「事實上現在的資訊發達,一個人不用花很多年的時間去了解一份工作是否合適,而我的目標也不是想在一周內找到所謂的完美工作,如果真能夠,也不得了了。」而他真正的收穫來自跟人們學習,然後將這些學習拼湊變成他對一份工作的認知。

是否找到志向?

另外,艾肯是否真從五十二個一周工作體驗中找到「長大想做什麼」的答案了?他表示:「一開始,有這麼多選擇,我很慌,因為每個都很不錯,而我覺得要從中找到一個,從此定案,但慢慢地我了解今天讓我快樂的工作不代表五年後也會如此。事實是,我這生應該會有五到六個不同的行業等著我。對此,我不會很惶恐,反倒覺得興奮,視為一個可嘗試不同事情的大好機會。如果有些事行不通了,就往人生的下一步前進吧。」

看來,艾肯的人生不再困頓。他的五十二個工作體驗或許也可供許多人參考。每個人都有找到自己生命出路的方法;不管如何,艾肯的故事都告訴我們,路是寬的,走出去就對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