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的禪語

文與圖/林一平 |2016.06.24
2952觀看次
字級
我畫莎士比亞肖像 圖/林一平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 圖/林一平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 圖/林一平
莎翁在萊斯特廣場的雕像 圖/林一平

文與圖/林一平

二○一六年四月二十三日是英國文豪莎士比亞(一五六四─一六一六;圖一)逝世四百周年的紀念日。英國表彰他為人類留下的文化瑰寶,舉辦兩場紀念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的盛大活動,分別在泰晤士河畔和位於斯特拉特福的莎士比亞劇院上演。我於四月二十四日飛往倫敦,與這兩場盛會失之交臂。但也在倫敦感受到為莎翁慶賀的氛圍。公務之餘,特別到泰晤士河南岸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瞻仰(圖二、三)。

該劇場原建於一五九九 年,一六一三年表演《亨利八世》時,劇場在加農炮表演意外下毀於大火,之後重建於一六一四年,最後在一六四四年拆除。今日看到的是在原址重建的劇場。環球劇院是一個公共劇院,莎翁在這個空間中培養了劇本寫作的技術,成為他創作的重心。許多劇本首演的地方是宮廷,但稍做改編後都可以放在環球劇院演出,成為他順應民心的不二法門。在倫敦緬懷莎翁之餘,也和他在萊斯特廣場的雕像合影一番(圖四)。

二○一二年我擔任東元獎評審,當年的得獎者是吳興國。他將莎士比亞《暴風雨》改編成京劇演出,闡述個人對於《暴風雨》的興發體會:「這是一齣探討放下、和解、包容的禪劇」。說《暴風雨》是「禪劇」,我很同意。如果細讀莎士比亞的作品,會發覺當中有許多的警句,和佛學哲理相通。智慧是佛教的核心,與佛教相關的深奧智慧,往往不是那種可以很容易封裝或闡述的道理。而莎士比亞的作品則往往呈現類似的智慧,今天人們不斷將莎士比亞的台詞從劇本中節錄出來,變成人生的智慧雋語,為人生提供了許多答案。

有一句極有禪意的話常被人誤認是莎士比亞所說:「期望是所有心痛的根源。」這句話頗具莎士比亞的風格,但肯定不是他說的話,因為在他那個年代,尚無「心痛」(heartache)這個摩登術語。這句話應該是從佛教第二聖諦中衍生出來的:「欲望是所有痛苦的根源。」莎翁在他的劇本《終成眷屬》中倒是曾經說過:「期望常常落空,尤其是最被看好的期望。」我們必須明白,期望終歸是期望,它很可能落空。例如莎翁寫《理查二世》,對「君權神授」等國家根本的觀念,提出質疑。英俊瀟灑、文采風流的理查二世不是一個好國王,導致臣民離心離德,爆發亨利四世叛變。當理查二世被叛軍包圍,大勢已去時,還認為自己是上帝任命,具有神聖性的君主。正如佛陀所說,理查二世表現背後的驅動力是渴求貪欲,其過程使他在誘惑下建立了妄想。

《理查二世》呈現出莎士比亞探討的永恆主題之一:當人們失去了依賴的身分,他們如何崩潰?而其崩解又給我們何種啟示?理查二世在劇中無法接受自己的神授遭受挑戰,他說:「喔,上帝,上帝啊!那是我的舌頭,曾對那邊那個得意的人,下了可怕的放逐之令,現在卻要再收回來,用上逢迎諂媚的言語!」他又說:「現在這個國王該做什麼?必須順從?這個國王會這樣做。他必須被廢掉嗎?」終於,他領悟到,君權未必神授,可被推翻。於是他期望能化為一般人:「我願拿珍珠換一串念珠;我華麗的宮殿換一方隱地;我明豔的華袍換一襲濟貧者的粗衫;我雕飾的酒杯換一個木盤,我的權杖換一根朝聖者的枴杖;我的臣民換一對聖者的雕像;還有我廣大的王國換一座小小的墳墓;一座很小很小的墳,一座微不足道的墳。」

處於民眾仍然相信「君權神授」的年代,莎士比亞在《理查二世》驚世駭俗的暗示君權並非神授,人應生而平等。如同《阿含經》提到,佛陀自稱「我今亦是人數」,表示佛與眾生本來是平等的,差別在能否滅除煩惱;能滅除煩惱的是佛,反之,是眾生。理查二世被貪欲包圍,如何成佛,如何成神授之君?《查理二世》中有不少頗具禪意的警句,例如:「什麼都比不上厄運更能磨練人的德性。」佛陀教導,磨練自己的清淨心,處順境不起貪愛,處逆境不起瞋恚,這就是修行。《威尼斯商人》寫著:「一個人做了心安理得的事,就是得到了最大的酬報。」《太上感應篇》云:「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莎劇台詞最有名的一句話是藉由優柔寡斷的哈姆雷特口中所說的:「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我到達英國的前一天,斯特拉特福舉行遊行、舞蹈和煙火等活動,查爾斯王子加入當天在皇家莎士比亞劇院上演的高潮,在眾演員陸續示範如何念哈姆雷特經典獨白「To be or not to be」時,查爾斯也摩拳擦掌,跳下觀眾席,要求:「我可以說一句嗎?」

「To be or not to be」是頗具禪意的問話。一八二三年英國出版的《藝術暨文學字典》解釋,哈姆雷特那一句意思是:「我要不要生存下去,真費思量。」然而這句話假如沒有和前後情節配合,並無完整的意思。單獨看哈姆雷特那句話,其實很難看到「生死」的意思,但「不知怎麼辦」含義則很明顯,正符合哈姆雷特猶豫不決的性格。而《哈姆雷特》提示普羅大眾:「無榮無辱便是我們的幸福。」唐代的詩僧拾得禪師寫《終不逐時情》:「般若酒泠泠,飲多人易醒。餘住天台山,凡愚哪見形?常遊深谷洞,終不逐時情。無思亦無慮,無辱也無榮。」正是不流於俗、無寵無憂的自在心境。莎翁也在《亨利八世》諄諄善誘的說:「知足就是我們最好的所有物。」佛經常提梵語「兜率」,意思是「知足」,知足才是最樂,才是真樂。莎翁在他寫完最後一個喜劇《第十二夜》之後,幾乎每一個劇本都拋出真實的問題,卻不揭曉答案,藉此激起觀眾的思考,這正是禪宗「不說破」的原則。莎翁是真正懂禪學的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