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瞄腦中蹺蹺板 憂鬱症早發現

陳玲芳 |2016.06.23
2169觀看次
字級
部分憂鬱症患者是「想太多」、鑽牛角尖,情緒陷入泥淖,直到行為出現異常,才被診斷出來,錯失治療時機。圖/取自網路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以往憂鬱症檢測需要填寫量表,並由專業醫師評估。未來若是懷疑有憂鬱症傾向,可以透過儀器掃描,及早發現、及早預防。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藍亭,昨天發表最新研究,透過掃瞄大腦,可找出憂鬱傾向的人,及早施以認知或藥物等治療,可協助他們遠離憂鬱症的威脅。

藍亭說,部分憂鬱症患者本質是「想太多」,不是鑽牛角尖,就是常想些負面的事物,把自己困在情緒的泥淖裡,走不出來,也看不到未來。大多數患者都是行為出現異常,才被診斷出來,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這項與雙和醫院合作的研究,以三十名二十幾歲的健康年輕人為受試對象,研究團隊先讓受試者躺下來,不去想東想西,完全放鬆,處於「放空」靜息狀態,讓他們看一張又一張圖片,有暴力的,也有溫馨的,由受試者透過按鍵回答每一張照片是否和自己有關。

研究團隊同時以腦電波(EEG)及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fMRI)量測大腦狀況。結果發現,「自我」相關性高的人,大腦PACC區的Glutamate濃度較高,「憂鬱」傾向也可能相對偏高。

研究顯示,Glutamate和GABA這兩種大腦中的化學物質,有如「蹺蹺板」兩端,一旦有活化自我相關作用的Glutamate濃度變高,就容易想不開,有憂鬱傾向:GABA則有抑制自我相關的功能,可扮演剎車角色,轉移負面情緒思考,正向面對事情。

藍亭指出,國外研究也發現,類似區域的過度活化,可能導致「想太多」,或許可用K他命或其他具抑制作用的藥減少負面想法,用量與時間點,有待進一步臨床實驗。

藍亭說,治療憂鬱症藥物有限,K他命為GABA類的化學物質,理論上雖可由「毒」翻轉為「藥」,不過K他命以及類似藥物,極易被濫用,加上用量跟介入治療時間點未明,能否拿來治療因Glutamate濃度增加而引發憂鬱症的患者,仍待進一步臨床實驗釐清。

「我思故我在」是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的哲學命題,也是啟發藍亭從事自我投射研究的動力。他據此研究寫出的論文《自我投射》(The trajectory of self),六月十四日刊登在最新一期《認知學趨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