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人間國寶出列 首見3泥水師

 |2016.06.22
3076觀看次
字級
文化部昨日公布年度授證的十位人間國寶,包括土水修造技術(瓦作)的廖文蜜。圖/文化部提供

【本報台北訊】「泥水師傅」成人間國寶!文化部昨日公布十位二○一六年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人間國寶),不但人數居歷年之冠,其中還有三位的「泥水師傅」,以傳統屋頂瓦作技術傑出,躍登「指定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的人間國寶。

文化部文資局長施國隆表示,這是文化部自二○○九年頒布人間國寶以來,首次有土水修造技術師入選,而且一次有三位,顯示傳統技術保存重要性。文化部人間國寶分為傳統藝術及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兩項,施國隆表示,過去都是傳統藝術入選較多,今年文資保存技術達五位,與傳藝平分秋色,是歷年之最。

今年度授證的人間國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有五位/團,包括「竹工藝籃胎漆器」李榮烈、「竹籐編」張憲平、「泰雅染織」尤瑪‧達陸、「傳統建築彩繪」劉家正、「客家八音」美濃客家八音團。「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也有五位,分別是「土水修造技術(瓦作)」傅明光、廖文蜜、莊西勢,「大木作技術」翁水千、梁紹英。授證典禮將於七月二日在台中文創園區衡道堂舉行。

傅明光 客家傳統建築活的教科書

三位人間國寶的「泥水師傅」都已七、八十歲,分別是一九三九年出生的傅明光、一九三七年出生的莊西勢,及年逾八旬的廖文蜜,獲獎名稱為「土水修造技術師」。獲獎者除三位土水修造技術師,另有翁水千、梁紹英兩位大木作技術師,文資局保存技術科科長藍素華指出,傳統大木作師地位就像今日的建築師,負責規畫木建築設計、平面圖等。

三位土水修造技術師各有特色,藍素華指出,傅明光身為客家人,除了擅客家傳統建築屋頂瓦作,對大木作、建築彩繪都很在行,且至今在建築現場工作,猶如「客家傳統建築活的教科書」。

廖文蜜  金門閩南建築第一把交椅

藍素華說,年紀最長的廖文蜜,不僅熟悉土水、瓦作,也是現在極少數精通屋脊瓦作者,對屋脊曲度、燕尾起翹都有獨到見解;金門人莊西勢,則是金門地區傳統閩南建築匠師,是金門當地建築技藝的第一把交椅。

「台灣文化資產愈來愈少,如何傳承技術,就要靠這些土水修造技術師頂真求是的功夫。」藍素華說,屋頂瓦作在土水修造技術中最困難,現在傳統建築漸漸消失,年輕人也沒法做,只剩下這些國寶與其弟子傳承。依文資法,這些人間國寶將展開以四年為一期的傳習課程,好造就新一代的傳統藝術人才。

尤瑪‧達陸  致力20年找回泰雅族織染

泰雅族染織工藝獨創的織布圖紋特色,具文化性、傳統性,形制豐富深具藝術性。泰雅女子傳統織布手藝,代表個人巧手慧思及婦女社會地位象徵。泰雅族染織工藝師尤瑪‧達陸,離開公職回到部落學習織染,致力泰雅染織工藝二十多年,逐步找回幾近消失的泰雅族傳統服飾、織染,進而聞名於國、內外重要會展布展、發揚光大。在泰安象鼻部落成立成立「野桐工坊」,並建立一套完整染織工序知識庫,並從事教學與創作,保存自我族群特色,泰雅染織技法與圖樣承續傳統,工序完整並兼具創新,夾織與挑織技法,表現尤為優異。

張憲平  竹籐編技藝獲薪傳獎肯定

七十四歲的竹南鎮竹藝家張憲平,從小熟悉藺草編織經緯知識技術,約二十八歲接掌家業時,藺草已逐漸沒落並嘗試轉型,隨後自修自學、生產竹籐藝品。二十年前工廠歇業後,他在竹編創作找到樂趣,作品也能抒發內心世界,覺得非常自在,開始從事教學、傳承技藝工作,教學過程被小朋友天馬行空的創意所啟發,也曾與學生製作過許多大型竹籐編裝置藝術,四十七歲獲得薪傳獎肯定。

獲提升為新科「人間國寶」張憲平感到很光榮,他同時肯定政府在保存傳統手工藝的用心,期盼天然材質的竹籐編織能傳承後世,應用在生活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