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當代藝術 讓美消失了

郭士榛 |2016.06.01
1270觀看次
字級
高行健說,藝術超越國界、政治與意識形態。圖/王彩鸝
《美的葬禮》中唯一取自台灣的鏡頭,畫面是一個老者站在乾枯河床上。圖/王彩鸝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集小說、劇作、詩人、戲劇和電影導演、畫家和文藝理論家於一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出版了他歷時七年拍攝的新作《美的葬禮》,該畫冊從其同名長詩與電影而來,是《美的葬禮》的第三個版本,「繼詩集、電影,畫冊的付梓圓了我的創作夢,每張攝影圖像都經過繪畫的精密構圖,反映社會意象。」

昨日國立師範大學發表高行健的新作《美的葬禮》,已七十七歲的高行健表示,他向來對當代藝術持批判角度,二十世紀的美學不斷顛覆、否定了人類的文化傳統,什麼都能成為藝術,唯獨「美」卻消失了。

高行健說:「被政治、市場挾持的當代藝術,其美學觀念已然教條化。」他舉例,在蒙娜麗莎臉上畫兩撇鬍子,那是青少年期的可笑舉動,卻能成為當代藝術創作,「一個玩笑竟然成為二十世紀的藝術主流,甚至成為今天藝術創作的主導思考,問題真的很大。」

高行健行走全球,藉由詩歌、文學、繪畫、攝影、電影等多面向媒介,試圖喚起二十一世紀的「文藝復興」。定居巴黎二十七年,高行健坦言對中國大陸早就沒有任何鄉愁,他說,「我的眼光已不在中國,我面對的是全世界。」

定居法國後開始大量創作的高行健,認為「自由」是所有創作的基本要素,「自由不僅僅是指社會的條件與環境,更重要的是人的內心,是否有自由的覺悟。」

高行健認為自己是世界公民,他說從小遍讀東西方文學作品、接觸繪畫創作,他說:「只要有受教育的人,不可能沒接觸過自身文化以外的事物。」也因此高行健相當反對「文化認同」的概念,他認為文化認同是強加在藝術之上的政治議題,「一個認同政治跟黨派的藝術家,往往也喪失自由跟獨立思考的能力。」

高行健認為,真正的文學藝術創作,必須擺脫道德的說教及政治的宣傳,甚至更要遠離商業市場,現代很多人都將時尚比成藝術,但時尚會「過季」,若藝術也會「換季」,就沒有傳世的價值,根本是大倒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