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蘿揭示胎教的重要性 & 秀陶為職場母親請命

楊慧莉 |2016.05.07
1361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對從小有母親呵護陪伴長大的孩子而言,母親就像個守護天使,但母親的重要性豈只是對個人,對社會、國家的福祉貢獻同顯重要。可惜的是,人類對母親角色的認知未盡完善,而社會對職場母親也未必友善。今有兩位母親從各自專業探討母職的影響和現況。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重新思索母職的可貴並給予合理發展,或許才是送給普天下母親最好的禮物。

胎教影響
科學作家寶蘿:人類在娘胎就開始學習

安妮.寶蘿(Annie Murphy Paul)是科學作家,專長在幫助人們了解學習的重要性;她在許多知名媒體網站發表文章,也出版過多本書,尤以《起源》(Origins)一書最負盛名。她個人在寫作此書期間剛好也準備迎接第二個孩子。因此,此書的問世對她個人和腹中胎兒亦別具意義。

《起源》立論於大量有關胎兒的科學研究,揭露胎兒期一般不為人知的生命學習,而此學習將影響每個人出生後的身心發展。此揭示顛覆了一般人以為出生後才開始學習的認知,讓人不禁好奇:人在母親懷胎九到十個月裡到底學到些什麼。

跟隨母親喜好

首先,胎兒學到的是辨別母親的聲音。胎兒在四個月大時,就可聽到母親穿過身體回盪的聲音;也由於與母親常相左右,不時聽到母親的聲音,寶寶一出生,就會馬上認出母親的聲音,而且因為熟悉,會更喜歡聽見母親的聲音。

關於此,研究者做過一個實驗,給吸吮奶嘴的出生嬰兒戴上耳機,不同奶嘴會聽到不同女性的聲音,有趣的是,他們聽過後,都會自動選擇那個吸吮時可聽到母親聲音的奶嘴。

還有其他實驗指出,母親如果念某個童話故事章節給胎兒聽,孩子出生後會認出此章節;母親在懷胎期間如常看某個泡沫劇,孩子出生後就會認出泡沫劇的主題曲。不僅如此,胎兒甚至在子宮裡就開始學習他們所投入世界的語言,而且他們的哭聲會反映出該語言的調性。舉例而言,法國寶寶的哭聲偏高,德國寶寶的則偏低。這些學習表現都是為了讓寶寶更快適應出生後的環境。

除了透過聽覺,胎兒也從嗅覺和味覺中學習感知和適應外在世界。舉例而言,如果母親在懷孕後期階段喝下許多胡蘿蔔汁,她們的寶寶在出生半年後吃到摻有胡蘿蔔汁的麥片時,就會露出愉悅神情。

感受母親心緒

然而,胎兒在子宮裡學到的更甚於此,「孕婦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腹中寶寶都感受得到,除了呼吸的空氣、吃喝的東西、接觸的藥物,還有所經歷的各種情感……把這些接收到的外在訊息內化成身體的一部分……而回應這些訊息便成攸關其存亡的關鍵。」

因此,寶蘿認為胎教絕不僅止於讓胎兒聽聽莫札特的《魔笛》就會變聰明那麼簡單。胎兒在母親腹中,就會開始揣測自己將出生於什麼樣的世界,是富裕或貧困?安全或危險?他這一生會活得長壽充實或短暫煩擾?特別是孕婦的飲食和壓力水平都將提供關鍵線索。胎兒會因應不同的報到環境發展出「適當」的生理特徵。

面對嚴峻環境

寶蘿舉了兩個真實故事,進一步說明「母親如何『教導』胎兒適應他們即將出生的世界」。一個是一九四四年發生於荷蘭的「饑饉之冬」;另一個是二○○一年發生於美國的「九一一恐攻事件」。

研究人員記錄在「饑饉之冬」後隨即出生的孩子的健康情形,發現他們比正常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更易罹患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臟病。何以至此?因為這些孩子在母親子宮裡為了生存,把食物留給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大腦,造成其他器官養分不足,易遭疾病感染。另一方面,因應有限的資源,這些孩子自然發展成小個頭,好讓自己有更多的生存機會。

不過,真正麻煩的是,胎兒有可能錯估情勢。在「饑饉之冬」中孕育的孩子以為他們會降生於一個物資缺乏的環境,結果發現戰後物資過剩,生理機制因應不了,就消耗不了過多的卡路里而變成過度肥胖,百病叢生。

而經歷過九一一恐攻事件的倖存孕婦則把創傷後壓力症傳給了當時還在子宮內的胎兒,讓出生的孩子發展出高度適應危險環境的能力,卻也讓他們視外在環境為猛虎野獸,處處小心提防。

寶蘿的《起源》揭示了「胎教」的重要性,但她並非想藉此指責每個母親,該為自己孩子的身心和人格發展負責,而是想強調每個人其實打從娘胎就開始學習如何適應出生的環境。如果每個家庭、社會能對此有所警覺,就能善待每個孕婦,為國家未來主人翁創造一個更有利身心健康發展的孕育環境。

幼兒照顧
策略顧問秀陶:請給予職場母親帶薪假

傑西卡.秀陶(Jessica Shortall)是一位生在美國、育有兩名子女的職場母親,她為美國、英國等地多家商業、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和活動擔任策略顧問。年輕時,她曾到烏茲別克擔任和平組織義工,自此就一直在非營利和營利業界尋求改變世界的方法。

秀陶的第一本書《工作、擠乳、沒完沒了:新手母親的生存指南》(Work. Pump. Repeat : The New Mom's Guide to Surviving Breastfeeding and Going Back to Work)靈感來自她個人在職場上的哺乳經驗;書中藉由訪問數百位職場母親和人力資源的專業人士,為回到工作崗位繼續哺乳的婦女提供實用建言,卻也揭示了美國多數新手母親生產後必須返回職場的堪憐處境。為了真實呈現這些母親的窘境,解決她們的困境,她上TED演說台,呼籲美國民眾正視此議題。

美麗照片的背後

在演說台上,秀陶首先讓台下聽眾觀賞職場母親「有子相伴一起打拚」的美麗照片,這種照片只是搜尋網頁上的「檯面照」,跟實際情形落差很大。接著,她秀出兩張真實的「糗照」,一張是一位母親在做簡報時奶水突然滲出洋裝,另一張是職場母親躲在臭氣沖天的廁所擠乳。先前,她把類似的真實情境照Po在網頁上,引發迴響,有許多心有戚戚焉的母親因此寫信給她,分享自己的故事。

比方說,有位婦女表示自己在剖腹生產後回到工作崗位,卻要忍受男同事的冷言冷語,在她擠乳時還故意把門打開以示羞辱;另一位婦女在生下雙胞胎,七星期無薪假後復職,除了得忍受尚未完全復原的身體疼痛,還得遭到雇主警告她,不准在公司資金吃緊時,用掉手邊可用假休;一位護士在六星期無薪假期間,用上全部的退稅金和半數的積蓄,在無法再多請一點假而返回工作崗位時,又得忍受無法就近照顧兒子的煎熬;另一位職場母親則說自己在勞動和生產之間已經耗盡力氣,她每天帶著寶寶上班,既要餵食,還要搖哄、安撫,回家繼續完成白天未盡事宜。

國家需要下一代

秀陶從這些來信婦女的處境中,看出美國多數職場母親在身心和經濟上備受煎熬。關鍵即在於根據美國「家庭與醫療假法」,有百分之八十八的職場婦女生完孩子後,連一分鐘的帶薪假也拿不到。

如果把「職場母親」這個身分視為婦女的個人選擇,這些婦女似乎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但秀陶認為這種看法有失公允。她把這種看法拆成兩個面向來看:

首先,以婦女「選擇」工作而言,美國婦女提供百分之七十的市場勞動力,且在百分之四十的家庭裡,是唯一或主要的養家者;換句話說,婦女生產後返回職場工作,是不得不的結果而非個人選擇。

再者,以婦女「選擇」生產而言,她們所繁衍的後代將成為國家未來的棟梁,提供未來市場勞動力、國家稅收、守護海岸線;換句話說,婦女得生產,方能維持國家榮景,這早就不只是個人的選擇問題。

接著,秀陶做此結論:「這些並不是選擇!我們要有婦女工作,要有職場婦女生孩子,應該讓同時間做這兩碼子事至少講得通!」

去少子化的做法

然而,以秀陶的觀察而言,美國目前是說一套做一套,眼見出生率已下降,為了維持人口穩定,需要婦女生孩子,卻又提不出任何有利的配套措施,讓婦女有勇氣繼續生產報國。有許多婦女生了一個小孩,在嘗盡苦頭後,就不敢再生第二個了。

因此,秀陶希望藉由出書和演講,呼籲美國人正視職場母親艱難的處境,共同敦促「國有帶薪假」的立法,提供更優的育兒環境,畢竟「生孩子是一種公共利益, 這種假休應該是被國家所補助,且適用於小企業和企業家,也該無雇用年限」。

比起美國新手媽媽無薪假的窘況,台灣的狀況或許好些,但不管是寶蘿或秀陶的觀點,都讓人從中發覺生兒育女早已非個人之事,無論是產前的孕育過程或是產後的養育過程,都需要社會和國家共同打造一個舒適優質的育兒環境,讓胎兒和產婦均無後顧之憂,尤其是在少子化的隱憂已甚囂塵上的當今世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