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藝事】 北京白塔寺

文與圖/林政儀 |2016.05.04
2580觀看次
字級
具六神通殿。圖/林政儀
白塔寺。圖/林政儀
意珠心境殿。圖/林政儀

文與圖/林政儀

二〇一三年北京「白塔寺」開始了漫長的古蹟整修,經過兩年七個月的修繕,終於在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六日重新對外開放,於是在今年三月底,趁著拜訪北京魯迅故居之便,特意與友人步行至左近的「白塔寺」。

白塔寺本名為「妙應寺」,為著名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也是北京現存唯一完整的元大都文化遺產。其寺內高聳的元代白塔,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藏式佛塔。「妙應寺」也因極富盛名的白塔,長年以來被慣稱為「白塔寺」。

白塔寺興建的緣起,可追溯至遼代道宗時期;遼道宗耶律洪基為遼代歷史上奉佛最虔誠的帝王,史上有「一歲飯僧三十六萬,一日而祝髮三千」之載,其在位期間遼代佛教達到鼎盛。遼道宗壽昌二年(一〇九六年),受道宗賜「顯密圓通法師」的高僧道厄殳法師於今白塔寺現址起建「永安寺」,並建造幢型佛塔,以供奉釋迦牟尼佛舍利以及香泥小塔、陀羅尼經等佛教聖物。

至金末元初,永安寺毀於戰火。元代至元八年(一二七一年),忽必烈敕令重建佛塔,並親自選派供職於元朝的尼泊爾著名建築家阿尼哥負責設計並主持建築工程。經過八年興建,到至元十六年白塔竣工落成,隨即重新迎請佛舍利供奉入藏塔中,而「白塔落成之日,京師為之震動,元代碑文中清晰地寫道『非巨麗,無以顯尊嚴;非雄壯,無以威天下!』」(見註),白塔為元大都建築面貌增添了光彩和氣勢,而與大都並稱為「金城玉塔」。

同一年,忽必烈又下令以白塔為中心興建了一座占地十六萬平方公尺規模宏偉的皇家寺院,賜名「大聖壽萬安寺」;九年後落成,為元代皇家禮佛之所。

元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大聖壽萬安寺」遭雷火焚毀,其中唯有白塔倖免於難。巧合的是這一年,元朝覆滅,明太祖朱元璋建國是為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

明宣德八年(一四三三年),明宣宗敕命修繕白塔;明英宗天順元年(一四五七年),白塔寺的寺院重建,建成後朝廷賜名為「妙應寺」,並由藏傳寺院改為漢傳寺院;明萬曆時慈聖皇太后出資修繕白塔天盤壽帶。從明、清至民國,寺院又多次整修,現今寺中仍存有康熙帝、乾隆帝的御筆碑刻。

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妙應寺白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直到一九九七年,北京市政府提出「打開山門,亮出白塔」的口號後,才拆除寺中搭建的商場,並重建了山門和鐘樓、鼓樓及東西兩側殿堂,恢復舊貌。一九九八年,妙應寺終於對外開放,但二〇一〇年開始,白塔覆鉢塔身出現大量的裂縫,古蹟安全堪慮,於是二〇一三年妙應寺又進入了整修期,至二〇一五十二月六日才終於竣工開放。

從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一七一號的前庭進入,穿過刻著「敕賜妙應禪寺」的三孔拱廊山門之後,依次就是「天王殿」、「意珠心境殿」、「七佛寶殿」、「具六神通殿」及「塔院」,其中「意珠心境殿」上的匾額是由乾隆皇帝所御賜。

此次重新開放後,白塔寺管理處在「意珠心境殿」舉辦「藏傳萬佛造像藝術展」活動。殿內展出了藏式佛像近一萬尊,從年代遠久的唐代吐蕃時期至清代,佛像出處之廣闊、各地藝術風格之豐富,皆是難得一見的的藏式佛像珍品。

看完展覽後,漫步到位於「具六神通殿」後方的白塔,一瞬間為高聳的巨塔所震懾,看著塔下若干信眾雙手合十,從西往東步履輕緩地繞塔,我與友人也不由沿著灰磚與紅色圍牆砌成的塔基繞行一周又一周,腳踏實地的繞行在諸多古德曾履及的須彌座下,一步一步自勉要時時精進,才能不虛此生。

註:出自永芸法師、岳紅著《北京伽藍記》,二魚文化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